為大般涅槃。
以是故。
名大般涅槃(已上)此中意說。
世王大小。
自城大小。
二乘如來。
目大小。
涅槃經。
于二乘。
唯言涅槃。
此即對佛大般涅槃。
是故二乘所得。
必定名小涅槃。
言所住處者。
二乘即指無餘之間。
如來即指佛果無上菩提。
涅槃此中。
唯明二乘住處。
不說還生回心之事。
然亦既言八萬六萬四萬劫等。
劫滿之後。
必定應是回心向大。
此義極成。
理不得言。
又彼經第二十一。
高貴德王菩薩。
向佛問到不到法門。
總有四句。
佛皆答之。
言四句者。
一未到不到。
二不到到。
三到不到。
四到到。
此四句法。
皆有因緣。
是故成立必關義途。
一未到不到者。
不到是大涅槃。
未到是諸凡夫。
此有煩惱惡業闡提五逆等故。
是故未得到大涅槃故。
第一句者。
未到之不到。
又未到涅槃之處故爾。
第二句不到。
是大般涅槃。
到是永斷煩惱。
不作四重五逆闡提。
是故即到大般涅槃。
此則不到之到。
不到大般涅槃之處。
而能到故。
于此句中。
具說小乘五果到處。
即是發心。
初信之處。
斷煩惱故。
即到此處故。
經文雲。
須陀洹者。
八萬劫到。
斯陀含者。
六萬劫到。
阿那含者。
四萬劫到。
阿羅漢者。
二萬劫到。
辟支佛者。
十千劫到。
以是義故。
名不到到(已上)八萬劫等。
明入寂時。
所言到者。
起劫限已。
初發心故。
指所到處。
第三句。
不到到者。
到是二十五有。
衆生輪回。
此中三乘聖者。
名為不到。
而諸聖者。
示同凡夫。
在三有中故名為到。
此即不到之到。
非速妄事。
第四句。
到之到者。
到是二十五有凡夫。
妄想惑業。
并前三果聖者。
各以餘殘惑力。
感人天生。
故名為到。
上是四句到不到義。
涅槃經第十一雲。
迦葉。
有五種人。
于是大乘大涅槃典。
有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何等為五。
一斷三結。
得須陀洹果。
不堕地獄畜生餓鬼。
人天七返。
永斷諸苦。
入于涅槃。
迦葉是名第一人。
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八萬劫。
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第二人者。
斷三結縛。
貪恚癡。
得斯陀含果。
名一往來。
永斷諸苦。
入于涅槃。
迦葉。
是名第二有病行處。
是人未過六萬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第三者。
斷五下結。
得阿那含果。
更不來此。
永斷諸苦。
入于涅槃。
是名第三人有病處。
是人未來過四萬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第四人者。
永斷貪欲瞋恚愚癡。
得阿羅漢果。
煩惱無餘。
入于涅槃果。
非麒麟獨一之行。
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二萬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第五人者。
永斷貪欲瞋恚愚癡。
得辟支佛道。
煩惱無餘。
入于涅槃。
真是麒麟獨一之行。
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
是人未來過十千劫。
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
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
非如來也(已上)涅槃經中。
說有五行。
其中病行。
在現病品。
言五行者。
謂病行。
嬰兒行。
聖行。
梵行。
天行也。
聖行之中。
有三學行。
戒定慧故。
言病行者。
有病之者。
所有行故。
十惡五逆。
謗法。
闡提。
見修諸惑。
二乘聖者。
深執入寂。
所知障等。
皆名病行。
此中言病。
總有三種。
一不問醫師藥等有無。
決定必死。
即如三種極重罪人。
謂謗法五逆及以闡提也。
以此惡業。
名為病體者。
有此病故。
名為病人。
記前為名。
此重罪者。
遇佛菩薩善友教化。
若不值遇。
不能教心修行成佛。
二有醫人。
得良藥不死。
不得此事即死。
此是聲聞緣覺小道。
三不問醫藥有無。
決定差瑜不死。
即是直往聞經菩薩。
二乘聖者。
不斷無明。
故名為病。
菩薩因人。
不斷煩惱。
故亦名病。
如來一向。
無如是等。
二障等事。
故名無病。
何況有彼□四大不調。
□□□□頭病皆痛□痛等病乎。
但示現應問。
涅槃疏第七雲。
如此之人。
可得有病。
佛不如此□得有病(已上)又雲。
迦葉。
有五種人。
下還成上。
第二病人。
既言遇緣可差。
不遇緣死。
即是四果緣覺。
此等帶病修行故言有病行處。
菩薩在因亦應例此。
如此之人。
可言有病。
佛斷惑盡。
即無複病(已上)此正明三種病人中。
第二五種病行之相。
即二乘五果。
兼決菩薩病行。
間四果緣覺。
帶病何者。
行相雲何。
又菩薩應例者。
雲何準例耶。
答行滿記判雲。
此等帶病修行者。
四果等人。
無明未除。
名之為病也。
菩薩在因亦應例此者。
謂初心圓人。
似位之中。
亦名病也(已上)述曰。
既言未斷無明為病。
二乘雖斷見修二惑。
未斷智障。
故名病人。
言圓人似位者。
六即之中。
第四相似即者。
是十信位。
于中初信斷見惑。
二信至第七信。
斷滅思惑。
後三信中。
斷塵沙惑。
兼伏無明。
然未斷無明。
未顯理故。
相似位名為病人。
若約别教。
地前諸位。
并是病人。
全未斷無明故。
問此八六四二萬等者。
為必經此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