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五十一

首頁
    乘。

    要入寂已。

    方回心。

    不同不定性人未入寂前。

    有回心故(已上)問不定性者。

    不入涅槃。

    此義唯在始終教耶。

    通餘教耶。

    答大乘諸教。

    立不定者。

    皆此世回。

    無入滅者。

    即始教中。

    深密經等。

    終教經論。

    同教一乘。

    假立三乘。

    其不定性。

    皆是此世身中回心。

    然般若教。

    始教空門。

    不空種姓。

    見道已前。

    回心向大。

    若入見道。

    不能回心。

    全同定性二乘種姓。

    聖位定故。

    般若已後。

    諸大乘教。

    一切終教已上經論。

    諸不定性。

    皆是此世回心向大。

    無有趣入無餘之者。

    問龍猛菩提心論雲。

    二乘之人。

    灰身滅智。

    趣其涅槃。

    如太虛空。

    湛然常寂。

    有定性者。

    要待劫限等滿。

    方乃發生。

    若不定性者。

    無論劫限(已上)此意先标入涅槃已。

    分定不定。

    定性劫滿。

    心想還生。

    不定性者。

    不待劫滿。

    中間心生。

    明知。

    不定亦入無餘。

    如何。

    答此義不然。

    彼論文相。

    先明定性二乘入寂。

    經八六四二萬等劫。

    還生回心。

    後明不定不入涅槃。

    不定性人。

    不入滅故。

    無論劫限。

    故不相違。

    然古德私記中。

    判雲。

    三乘教中。

    不定性者。

    不入無餘。

    一乘教中。

    定不定性。

    俱入涅槃。

    即引菩提心論為證。

    雖有此義。

    大違宗旨。

    不定種姓。

    定不入滅。

    此世根熟。

    必入大乘。

    如何入無餘滅。

    不待劫限生心。

    此即一乘三乘教宗共許定義。

    不可違故。

    問八六萬等劫。

    大小劫中何。

    答此是震旦古德問答。

    故道寂師。

    法華疏雲。

    問經言八萬乃至一萬劫。

    為大劫。

    為小劫。

    答是大劫。

    若小劫則無量。

    故經雲。

    得諸三昧身。

    無量劫不覺。

    然留支解無量劫雲。

    以悲想八萬劫。

    為一日夜。

    以此日夜三十日。

    為一月。

    十二月為一歲。

    積此穢。

    為大劫。

    彼壽無量大劫。

    過此劫後。

    即發大心。

    案。

    此解複過八十小劫。

    為大劫之劫(已上)今章主意。

    所經諸劫。

    應是大劫。

    準例獨覺十千劫量。

    即同頓悟菩薩大劫。

    未必積小劫量。

    與大劫量配當。

    問聲聞乘人。

    總有幾種。

    終教宗意。

    一切定性二乘聖者。

    皆入滅度。

    後回心耶。

    答如法華論。

    有四聲聞。

    終教宗意。

    一切定性。

    皆悉入寂。

    然後回心。

    不同始教定性二乘。

    一向趣寂。

    永不回心。

    起信疏雲。

    問為一切定性二乘入寂。

    悉皆回心。

    為有不回者。

    答一切皆回。

    何以得知。

    法華論雲。

    授聲聞記。

    有其二種。

    一者如來。

    二者不輕菩薩。

    所授聲聞。

    有四種。

    一決定聲聞。

    二增上慢聲聞。

    三退菩提心聲聞。

    四應化聲聞。

    後二聲聞。

    以根熟故。

    佛為授記。

    謂應化聲聞。

    退已還發菩提心也。

    決定聲聞。

    增上慢人。

    以根未熟。

    菩薩與記。

    方便令發菩提心也。

    解雲。

    決定聲聞。

    既在所記之中。

    故知。

    定有發菩提心。

    又既但雲根未熟。

    不言總不熟故。

    知定有性。

    又彼論雲。

    我不殊汝。

    汝等皆當作佛者。

    示諸衆生。

    皆有佛性也。

    解雲。

    此是菩薩與記。

    明知。

    定性聲聞。

    有佛性也。

    問何故。

    新翻經論。

    說有入寂定性二乘不回心耶。

    答新經論中。

    據未入寂定。

    不回心入寂已雲。

    彼不說故。

    不相違。

    又教有了非了别。

    如佛性論辨。

    故不可怪(已上)法華論。

    明所授記聲聞。

    總舉四種。

    雖有四聲聞。

    總束言之。

    不過二種。

    決定是定性。

    上慢。

    退大。

    應化。

    并不定性。

    言增上慢者。

    得少分法。

    增上謂極。

    理實後時發心成佛。

    即不定性。

    初心人也。

    退已還發聲聞者。

    于王子覆講法華之所。

    發心修行。

    中間退堕。

    趣向小徑。

    今證小果。

    還發大心。

    即是不定性人故爾。

    問一切不定性。

    皆退大人耶。

    答不爾。

    不定有二。

    一先小後大。

    從初值小。

    發小乘心。

    修小乘行。

    證小乘果。

    然後回心修大乘行。

    故名先小後大。

    二退已還發。

    初值大乘。

    發大心。

    修大行。

    中間退屈。

    堕小乘地。

    證果之後。

    亦向大乘。

    故名退已還發聲聞。

    非一切不定性。

    皆退已還發。

    有先小後大故。

    一切退已還發時。

    不定性人。

    問定性二乘人。

    有發大心耶。

    答定性之人。

    忽值大乘善知識緣。

    發菩提心。

    雖初暫有此事。

    不久必即退堕。

    決定種姓。

    不堪大故。

    如瑜伽論并倫記等言。

    應化聲聞者。

    既是菩薩應化所作。

    不可言論定不定性。

    然其所示依聲聞身。

    即預佛記。

    富樓那。

    阿難。

    羅睺羅等。

    此即示現不定性相。

    或是退已還發。

    或是先小後大。

    是故且入不定性攝。

    言新經論中據未入寂定不回心等者。

    問如此解者。

    若新經論。

    明其寂已後事者。

    亦可有其還生義耶。

    答若依此義。

    可有還生。

    然略不說入寂後事。

    推章主意。

    若說寂後事者。

    決定不還生心無有。

    如此應言後事。

    是故應言若明後事。

    應還生心。

    意趣雖然。

    就論現文。

    不許還生。

    解深密經。

    所說亦爾。

    元曉大師。

    依瑜伽論。

    考立無餘還生之義。

    故彼師寶性論料簡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