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自宗實義也。
依此義邊者。
與諸教皆可有同時同處之義。
故大疏一下舉諸經論之說時了雲。
若攝方便。
皆一乘之印現差别耳(文)。
雖然付末教差别說時。
且釋表法之義也。
若末教諸經論之中。
與根本法輪有同時同處之說者。
未必可遮之。
圓融實義之前既有同時同處之義者。
何可簡行布一門同時同處之義欤。
若約表法者。
二乘等法本來一乘之義也。
若依此義者。
設梵網經雖菩提樹下第二七日之說。
而與本教同時同處。
弗及疑難欤。
梵網經下卷雲。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時菩提樹下成無上覺。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文)。
同疏雲(宗家)以是本戒非是待犯然後方制。
故最初成佛即結此戒。
不同聲聞戒故雲。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文)。
義寂疏。
太賢古迹等。
皆初結者第二七日(雲雲)。
四分律第三十一于樹王下。
第二七日說法(雲雲)。
可見。
四。
問。
大品經文第二七日于鹿野苑轉法輪欤。
答。
當章文爾也。
付之。
依解釋。
披大品經說。
雖雲初轉等全無第二七日之言。
又不指鹿苑。
依之智論中釋初轉二轉之言時。
廣雖出三乘得益。
無二七鹿苑之釋。
爾者宗家解釋似無依憑。
如何。
答。
大品經初轉法輪之文者。
鹿苑二七之說雲事。
高祖定判也。
但于無現流布之文雲難者。
或有異本欤。
或有梵本欤。
又密迹力士經正有第二七日鹿苑轉輪之時廣益三乘之文。
而大品經中雖無二七鹿苑之文。
初轉輪時廣益三乘之義大同密迹。
故準益相義同例說時說處。
既大品雲初轉。
相當密迹第二七日欤。
但大品經新舊二本中。
無初轉益三乘之文。
雖而準智論可料簡欤。
玄第一雲。
二或有衆生。
此世三乘根性熟者。
見佛始終俱說三乘。
如密迹力士經○乃至廣說。
大品大波若亦同此說。
以此義準後時所說。
皆具三乘。
如諸大乘經中所說(文)。
玄第二雲。
依密迹力士經。
第二七日鹿苑為于無量大衆轉法輪○此是三乘(文)。
尋雲。
大般若中可有鹿苑二七日之說欤。
答。
尋雲。
智論釋大品經。
而智論既五十七日初說法(雲雲)。
知大品初轉之言可五十七日。
雲何。
答。
問。
鹿苑說法時無量衆生得三乘果雲事。
引何經文證之欤。
進雲。
宗家引密迹經并大品經證之也。
付之。
撿大品經一部所說。
實無此文。
雲何。
答。
此事不限宗家解釋。
玄第一贊道邏師甫正記定判也。
爰知大品經有異本欤。
況智論中初轉法輪時。
三乘衆各各無數也。
而各别得益(雲雲)。
故秋篠僧正勘智論文雲。
大品經中新舊二本俱無此說。
但智度論釋第二法輪處方在此文○故知。
現轉經恐脫此文欤(文)。
智論第六十五釋第二轉法輪之經文時。
例釋初轉法輪之義。
有無數三乘各各得益之義也。
但是初轉輪時廣益三乘之義也。
不論鹿苑第二七日等也。
問。
密迹經心初轉之時廣益三乘(雲雲)。
爾者三乘共聞四谛雲。
為當各聞谛緣度欤。
進雲。
餘處解釋中引密迹經雲三轉四谛通益三機(雲雲)。
付之。
依解釋披寶積經密迹力士會文。
雖明為三乘各别谛緣度等之行。
全無三轉四谛通益三機之義。
是以當章文無三轉四谛通益三機之文。
如何。
答。
疏一(上)雲。
密迹經中第二七日說三乘教(文)。
抄二(下)雲。
此經即大寶積密迹力士會第三卷當第八(文)。
五。
問。
大品經文無量一生補處等(雲雲)爾者無量一生補處皆住都率欤。
答。
玄贊要集雲。
問。
都率天中一生補處菩薩有多小。
答。
有教說有五百菩薩。
正量部說一千菩薩。
在彼天中傳化作佛。
皆是一生補處。
問。
彌勒可雲補處如何。
餘者稱補處欤。
答。
智論第十七雲。
除彌勒菩薩外餘菩薩衆。
雖非此方補處。
于十方補處故。
多補處于理何妨(文)。
尋雲。
一生補處者限化身欤。
通報身欤。
又必住都率欤。
或住餘處欤。
六。
問。
大品經心無量菩薩一時成佛(雲雲)。
爾者于一世界二佛并出欤。
答。
地持論第三雲。
無量世界有無量佛。
無一世界二佛俱出。
何以故。
菩薩長夜作如是願如是方便。
我當于一無佛法處。
演說正法。
調伏衆生○大願果成。
又一如來能于三千大千刹土。
悉能施作一切佛事。
第二佛出無所利益(文)。
七。
問。
大品經心三乘共聞四謗法輪。
各得自乘益欤。
答。
章所引爾也。
付之。
問。
大品經心無量菩薩住初住乃至十地者。
教證二道中何欤。
指事雲。
問。
上即說雲。
由三乘教未得十地果。
何得初地乃至十地。
答。
良由權教無有得果。
唯此一乘大菩薩等。
為引界内機令得出界外。
方便示現。
由彼權教修行得果。
是故天台雲。
三教行人因權教各獲利故。
有教無人也。
能說之教主示現為三教之佛菩薩。
令物慕行因。
行因既成則無複化主。
如斯乃緣感便應。
緣謝便息。
空拳诳少兒。
引将還家手中實無物也。
三教化主亦皆如是(文)。
上卷私記末雲。
但此一乘菩薩其三乘人等。
而欲令入于一佛乘故。
示現是得益相耳。
約道理三乘得地上益無。
有是處(雲雲)。
八。
問。
彌沙塞律心第二七日轉法輪欤。
章文爾也。
付之。
玄第二雲。
依五分律八七日(文)。
會雲。
彌沙塞部五分律第十五。
第二七日為五百價人。
授二歸說種種法。
示教利喜(雲雲)。
此第二七日說法最初。
章依此義。
又第八七日梵王請法。
于鹿苑三轉四谛十二法輪。
五比丘得道(雲雲)。
玄記依廣說法輪八七日雲也。
九。
問。
普曜經所說五白價人當作佛授記。
大小乘中何欤。
答。
大乘得益也。
付之。
玄雲。
此是小乘(雲雲)。
今章亦指人天(雲雲)。
如何。
答。
準經文說相諸師釋義。
普曜經所說第二七日也。
得益可通大乘小乘人天乘等也。
而今章當作佛授記大乘益相也。
故雲雖通三乘有義亦攝人天等者。
指&#13569虬五時之中初時教也。
引普曜經立初時人天教之義故。
玄第二雲。
依普曜經。
第二七日于鹿苑。
為彼五人三轉四谛。
此是小乘(文)。
普曜經第七說。
五比丘相轉三合十二法輪(雲雲)。
又同本異譯方廣大莊嚴經說。
三轉十二行法輪。
此是小乘。
釋依此等(文)。
抄二(下)雲。
普曜經雲。
第二七日提胃等五百價人。
施佛麨蜜。
佛與授記。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皆同一字名曰成。
明非獨人天也○上所引經皆明初時已諸大也(文)。
非獨人天者。
破&#13569虬初時人天教雲義也。
圓覺大抄二上全同抄釋。
疏一下雲。
普曜密迹二經第二七日即說三乘(文)。
抄五下雲。
普曜說十二因緣。
而三乘俱益。
十二因緣通三乘故(文)。
妙樂大師釋義雲。
若準深密普曜二經。
第二七日古鹿苑說三乘(文)。
尋雲。
普曜經大乘經欤。
答。
貞元開元錄等皆别釋大乘經中(雲雲)。
可撿。
十。
問。
四分律意最初說法之義雲何定之欤。
答。
六七日(雲雲)。
付之彼律中第二七日說法(雲雲)。
如何。
答。
十一。
章。
興起行經七七日(文)。
現流布本無此文。
有梵本欤。
又有異本欤。
略文義。
十二。
問。
十二遊經一年者取十二個月欤。
答。
十二遊經意。
四月八日成道座樹王下。
七月十五日為一年。
第二年為五人說法(雲雲。
取意)。
有人五十個七日者。
取十二個月(見)。
相違如何。
答。
十三。
問。
智論心成道後經幾時說法欤。
答。
章五十七日(雲雲)付之。
所依大品既第二七日也。
尤可第二七日。
如何。
答。
決擇前後意。
問。
此門意決擇何事欤。
答。
大疏一上總相會通中第二化儀前後之科。
有此世根定不定等之義(可見)。
複古雲。
探玄西域二家之後吾祖有問。
二說三教各初說小。
花嚴初說如何會釋。
前章三宗同時并說故有此科。
決擇其意也。
實差别難知者。
古來諸德答釋此問。
多說不同。
一約頓漸悟機。
二約顯密二門。
三約一音異解。
然皆有妨難。
不能決通○方決此難兼會二說。
大例有二○今章總薪二例。
以為十門(文)。
集成多分同也。
此門意小三一乘同時先後之義。
又先小後大之義決釋也。
前後意者。
一代說教之前後也。
未必說法初起之前後也。
指事雲。
雖知教起前後。
未知其教前後起所由。
是故第七門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