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六)

首頁
    菩薩地前分段也。

    何于第八住可受變易耶。

    答。

    一義雲。

    性宗心。

    雖有地前分段之人。

    入寂之回心必地前變易故。

    約定有法性意(雲雲)。

    次相宗心。

    漸悟地前變易事如下抄。

    學無學共不許地前變易之義可有欤。

    次終教直往菩薩。

    初住已上非業系随願受生故。

    釋不揀淨穢非受變易也。

    譬如始教七地已還分段身。

    菩薩時時以定力往他受用土。

     折雲。

    問。

    金剛位後受變易否○答。

    此有二義。

    若據本業經說。

    等覺性中住順寂定。

    以大願力。

    住壽百劫修十三昧。

    複住壽千劫學佛威儀等。

    别知金剛位後複有千劫。

    應于此時受變易身。

    若直據今文。

    金剛已還斷障種故。

    便成實報故。

    異回心教中約化身為說也(文)。

    此記心。

    以大願力之言。

    為增壽變易義欤。

    但當章約留種。

    成分段義。

    種斷正受金剛一念之位也。

    知不可立變易哉。

    集雲。

    十住抄雲。

    若法相宗。

    頓悟八地方受變易漸悟初地許受變易者。

    此謂寄位順教意也(文)。

    十地以還有中陰(雲雲)。

     指事雲。

    十住斷結經第九雲。

    爾時世尊即入無形觀三昧。

    普見五道中陰衆生。

    乃至亦複見彼中陰形質。

    從一住地至十住地。

    案雲蓋疑此經文。

    都驗十住經無此文故(文)。

    無漏智果(雲雲)。

    鈔十七上雲。

    生空所引後得智及滅盡定(文)。

     随眠力潤生事。

     雜集第五雲。

    相續力者有九種。

    命終心與自體愛相應○諸異生輩令無間中有相續。

    未離欲聖者亦爾。

    臨命終時乃至未至不明了相位。

    其中有能起此愛現行。

    然能了别以對治力之所攝伏。

    已離欲聖者對治力強故。

    雖未永斷。

    然此愛不複現行。

    彼由随眠勢力令生相續(文)。

    指事雲。

    第五卷雲。

    已離欲聖者對治力強故○乃至廣說。

    案雲。

    蓋略取此文耶(雲雲)。

    章一切聖者。

    指第三果一切聖人也。

    第三果聖者。

    既唯種潤生也。

    八地已上菩薩豈無唯種潤生之義耶。

    六卷私記第六雲。

    問。

    悲增菩薩悲願菩薩悲願勝。

    八地以上猶有分段。

    何受變易。

    答。

    八地以上第六識無漏相續。

    無有漏心起。

    故不能故起煩惱受分段身。

    故受變易身也。

    問。

    十地中不斷煩惱種子。

    何以其種子不受生。

    答。

    并唯心煩惱現行潤生不用種子故也(樞要有心句。

    可見之)。

    問。

    何故不用種子。

    答。

    燈雲。

    已伏惑種。

    潤生無能(雲雲)。

    菩薩入初地時。

    伏煩惱現行故。

    雖有種子。

    潤生無力也。

    問。

    若爾。

    何不還聖者。

    以已伏惑種潤生。

    答。

    不還聖者。

    對治力強。

    正潤生位不起煩惱故。

    以所伏惑種潤生也。

    十地菩薩。

    不用煩惱對治道故。

    起現行潤生也。

    然雲已伏惑種潤生無能者。

    多分約異生說也。

    若釋十地唯現潤生。

    亦可用此義也(雲雲)。

    唯識第八雲。

    不還潤生愛雖不起。

    然如彼取。

    定有種故(文)。

    同第七雲。

    然不還者。

    對治力強。

    正潤生位不起煩惱。

    但由惑種潤上地生(文)。

     問。

    章文一切聖人随眠潤生(雲雲)。

    爾者初地已上。

    悉種子潤生可雲耶答。

    準斷惑章。

    故留煩惱地上惑。

    現惑惑種皆得自在(雲雲)。

    又七地已還。

    第六識煩惱似有漏之故。

    當處八地已上永伏不行(雲雲)。

    知七地已還可有故。

    起現行也。

    問。

    七地已還唯現因生欤。

    通種子潤生之義欤。

    答。

    第十卷同學抄。

    七地已還唯現潤生之義也。

    其故煩惱種子有生果與潤生之二功能。

    初地伏俱生時。

    皆損伏之而為利生。

    故起貪等之時。

    雖起生果功能。

    不起潤生之功能。

    既故起現行(雲雲)。

    即潤生能勝。

    種子潤生能劣故。

    無種子潤生之義也。

    六卷私記如上引。

    但惑現惑種皆得自在之釋。

    潤生之義可通現種欤。

    退可堪定堪。

     二。

    問。

    始教大乘心。

    回向菩提二乘于何位受變易身耶。

    答。

    章通諸位(雲雲)。

    付之清涼大師解釋中。

    漸悟菩薩地前許受變易者。

    此法性宗。

    若法相宗。

    漸悟初地許受變易(雲雲)。

    如解釋者。

    始教心漸悟菩薩不許地前變易見雲何。

    答。

    一義雲。

    無學回心者。

    分段已盡故。

    初從十信受變易身。

    修長時行事。

    性相一同之義也但漸悟菩薩地前變易。

    性宗意者。

    且約定有極成之處。

    謂性宗無餘回心許故。

    漸悟地前變易必定也。

    無學回心雖受地前變易。

    若初二果等回心。

    至初地受變易故。

    依終極釋。

    漸悟初地等欤。

    頓悟菩薩又智增者。

    從初地雖受變易。

    悲增七地已還分段也。

    八地已上一切菩薩必變易故。

    釋頓悟八地等欤。

    一義雲。

    如次下。

     尋雲。

    依初義。

    漸悟悲增有無如何。

    答。

    唯識章釋初二果回心菩薩修唯識觀雲。

    不經生者。

    七地已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