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深意钞卷第三

首頁
    四方便。

    謂四十心。

    若依此釋。

    則無五位。

    地前四十心皆加行故(雲雲)。

     璎珞本業經雲。

    住于十地修學四善根者。

    是印學修習(文)。

     又次上文雲。

    如四善根。

    約住内門修故。

    于第十回向位中别開。

    四善根既回向收。

    十信定是十住所攝(文。

    此上下文。

    十住位立不立分别委細有之)。

     問。

    章中付明三品成就之義。

    爾者聲聞獨覺于三品成就修行有差别耶。

    兩方也。

    若有差别者。

    章中引瑜伽文。

    證聲聞三品成就。

    後引如說聲聞獨覺亦爾等文。

    故明知不可有差别也。

    若依之雲爾者。

    聲聞獨覺觀智既有勝劣。

    三品成就何無差别耶。

    何況如彼麟喻者。

    一度成覺人也。

    三品成就何可判之耶。

    如何答。

    二乘聖者依智惠勝劣有少分之别雲事。

    是所不疑也。

    但三品成就者。

    三業共自發心之始。

    菩薩方便地至得果漏盡廣立之。

    在見谛以前。

    何于獨覺耶。

    是則論藏之誠說也。

    始不可難之。

    但麟喻獨覺之難者。

    一座成覺者。

    是百劫修行之滿也。

    發心以後甯強可揀之耶。

    又如部行之類者。

    大與聲聞同。

    三品成就之義。

    二乘無有之也。

    無失。

     章雲。

    如喻伽說。

    雲何已成就補特伽羅相。

    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

    若時安住下品成就。

    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

    猶往惡趣。

    非于現法證沙門果。

    非于現法得般涅槃。

    若時安住中品成就。

    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

    不往惡趣。

    于現法中證沙門果。

    非于現法得般涅槃。

    若時安住上品成就。

    爾時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

    不往惡趣。

    于現法中證沙門果。

    即于現法得般涅槃。

    如說聲聞。

    獨覺亦爾。

    何以故。

    道與聲聞種性同故(文)。

     指事雲。

    聲聞人中三品為三。

    此三俱在見道已前方便地中。

    聖入聖道及以盡漏有其遲速。

    一者已修解脫分善及暖等。

    仍于惡趣未得不生。

    即于現身未能入聖得果盡漏。

    第二人者。

    住方便已。

    免惡趣中。

    現身入聖得沙門果。

    更生更死。

    未能盡漏。

    第三人者。

    住方便中。

    現能入聖得果盡漏。

    是現般人○第三十七卷雲。

    如說聲聞。

    獨覺亦爾。

    何以故。

    道與聲聞同種類故。

    而此獨覺與諸聲聞有差别者。

    謂住最後。

    有最後所得身。

    無軌範師。

    宿習力故。

    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究竟斷滅煩惱。

    證阿羅漢。

    故名獨覺。

    景抄雲。

    言如聲聞獨覺亦爾者。

    亦同聲聞有其三品。

    初下品人。

    已修解脫分等。

    未免惡趣○第二人。

    住方便道。

    已得惡趣非擇滅○入聖道已。

    作七生人等。

    複受生死。

    于最後身。

    在無佛世得阿羅漢。

    此前二人。

    是其部行。

    而聲聞同。

    如此文中。

    推同聲聞。

    第三上品。

    是百類百劫滿已。

    于最後身。

    出無佛世。

    依第四定起不淨觀。

    乃至盡漏(文)。

     問。

    始教心。

    付明三乘退不退位。

    爾者佛性論心。

    何判三乘不退位耶。

    答。

    章引佛性論。

    聲聞至苦忍。

    緣覺至世第一法。

    菩薩至十回向。

    方皆不退也(文)付之不明。

    彼佛性論文依薩婆多義述之。

    何可為始教門證耶。

    何況聲聞忍位是不退位也。

    何至苦忍判不退耶。

    次緣覺不淨觀以後。

    一座成覺聖也。

    何雲世第一又得不退耶。

    如何答。

    始教門心。

    引佛性論判三乘退不退事。

    章家所判也。

    不能劬勞。

    但述薩婆多義雲難者。

    大師釋此事給。

    雖是薩婆多說。

    然非彼宗。

    說有十回向名位故。

    小乘無此位。

    雖述彼小乘義。

    傍顯始教門故。

    今引始教之證也。

    但聲聞忍位以上不退。

    緣覺不淨觀等雲難者。

    凡始教門心。

    随粗相說三賢故。

    十回向以上置不退位。

    聲聞緣覺同例之。

    聲聞至苦忍。

    緣覺至忍位。

    證入人空得佛性故。

    以之定不退位也。

    即菩薩三賢定退位故。

    例彼置苦忍等也。

    難勢聊與今義門别也。

    無失。

     章雲。

    二不退位者。

    依佛性論。

    聲聞至苦忍。

    緣覺至世第一法。

    菩薩至十回向。

    方皆不退也(文)。

     玄第四雲。

    若就始教。

    以随粗相。

    說信為位。

    是故今彼三賢亦随粗說。

    是故至十回向以上。

    方得不退。

    如佛性論第一卷說。

    問。

    彼論中是叙薩婆多師說。

    豈是大乘耶。

    答。

    雖是薩婆多說。

    然非彼宗。

    以說有十回向名位故。

    小乘無此位也(文)。

     佛性論第一雲。

    若依毗昙薩婆多等諸部說者。

    則一切衆生無有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

    分别衆生凡有三種○三定有佛性。

    即三乘人。

    一聲聞從苦忍以上即得佛性。

    二獨覺從世第一以上即得佛性。

    三者菩薩十回向以上是不退得于佛性(雲雲)。

     同論疏雲。

    以聲聞乘三中最鈍。

    要入聖位方始得之。

    緣覺次利。

    至世第法位方能得之。

    菩薩最利。

    十回向以上而便得之。

    問雲。

    菩薩為求佛果說得佛性。

    是義可然。

    聲聞獨覺所求各異。

    亦無有得成佛義。

    但聲聞位中。

    至世法上證入空理。

    與菩薩位十回向以上證入相似。

    是故通說聲聞緣覺至此位上得于佛性。

    非謂至此有作佛理說得佛性(文)。

     問。

    終教以上意。

    以十信為位耶。

    答。

    不立位也付之。

    依宗家解釋。

    檢梁論所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