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卷第七

首頁
    文)。

     密嚴經疏第一雲。

    彼花嚴中就四生死分為三重。

    謂初二地為因緣生死。

    三四五地為方便生死。

    六七二地為有有生死。

    開此三死生别有為三無有生死。

    以第七故知兩經開合雖異。

    義不殊。

    辨諸佛土勝嚴證也(文)。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雲。

    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

    而生三有。

    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

    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

    及無漏業生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

    是故三種意生身。

    及無漏業無明住地(文)。

     法花義疏第九雲。

    但成佛有二種。

    一法身成佛。

    如從初發心至等覺地。

    轉成妙覺地佛。

    此是變易生死将傾故。

    于三界外法身成也。

    依攝大乘論。

    三界外有四種生死。

    三地以還名方便生死。

    四地至七地名因緣生死。

    八地至十地名有有生死。

    金剛心刹那名無有生死。

    佛性論雲。

    三地是世間地。

    宜名世谛。

    亦是福德。

    福德望智慧則福德是緣義。

    名方便生死。

    四地至七地名出世間地。

    亦名真谛。

    稱為智慧。

    智慧是因。

    名因緣生死。

    論舉喻雲方便生死如無明生行。

    因緣生死如行生識。

    故知。

    無明為方便。

    而行正是因也。

    又有有生死者。

    有生亦有死也。

    無有生死者。

    有一刹那生後轉則成法身。

    法身成佛。

    正是無有生死(文)。

     法花玄贊要集第十二雲。

    四種生死等者。

    案國雲。

    無上依經以分段生死。

    向上有四種難。

    變易喻彼亦立四種生分段。

    四難者。

    一煩惱難。

    無明受取。

    二業難。

    行支全有支小分。

    三報難。

    即識等五果種子并生老死及有支小分。

    四過失難。

    謂生死異滅憂悲苦惱。

    今變易身上如次喻彼分段立四種生死。

    一方便生死者。

    即所知障法執等為方便故。

    二因緣生者。

    謂無漏有分别業根本智緣名無分别業。

    後得智緣名有分别業。

    名因緣。

    三有有生死者。

    即變易生死五蘊身。

    是一重有向上。

    更有生異滅三相。

    又是向下一重。

    有有上重有名有有。

    四無有生死者。

    更無後果粗外相苦果。

    故名無有生死也(文)。

     佛性論第三雲。

    複次應知。

    無明住地如煩惱難。

    無漏業如業難。

    三種意生身如果報難。

    不可思惟退堕如過失難(雲雲。

    依是□也)。

     治承三年四月八幡宮三十講慶俊五師為之。

     問。

    付寄惑位門。

    歡喜等十地之中。

    七八九地斷三界色習煩惱(雲雲)爾者何經說可雲耶。

    答(雲雲)進雲。

    依仁王般若釋也。

    付之。

    依所釋披仁王經。

    所謂遠不動觀惠亦斷三界心色眼煩惱(文)所釋不似經文。

    如何。

     章雲。

    十又于十地。

    别地相中。

    寄顯世間二乘菩薩三位别故。

    仁王經說。

    前之三地斷三界中色煩惱。

    四五六地斷三界中心煩惱。

    七八九地斷三界中色習煩惱。

    十地及佛地斷三界中心習煩惱。

    解雲。

    以三地終心位得上界定。

    極至四定離下地色故雲斷色惑也。

    以四地以去得二乘無漏出世間位。

    世間色心俱盡故也。

    七地已去是菩薩位。

    漸細于前故。

    寄滅于色心習氣。

    以顯彼位也。

     仁王經雲。

     (裡書雲) 問。

    付寄惑門第十六門心何耶。

    答。

     章雲。

    十六又以六識煩惱寄至四地。

    末那煩惱寄至七地。

    八地以去唯有所知障。

    此亦為顯世間二乘菩薩故。

    作是說。

     指事下雲。

    言十六又以至故作是說者。

    瑜伽及唯識論文也。

    是故瑜伽論第七十八解深經雲。

    善男子。

    略有三種。

    一者害伴随眠。

    謂于前五地。

    何以故。

    善男子。

    諸不俱生現行煩惱。

    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

    彼于爾時永無複有。

    是故說名害伴随眠。

    二者羸劣随眠。

    謂于第六第七地中。

    微細現行。

    若修所伏不現行故。

    三者微細随眠。

    謂于第八地已上。

    從此已去一切煩惱不複現行。

    唯有所知障為依正故。

    唯識論第九雲。

    四微細煩惱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第六識俱身見等攝。

    最下品故。

    不作意緣故。

    遠随現行故。

    說名微細。

    彼障四地菩提分法。

    入四地時便能永斷。

    彼昔多與第六識中任運而生執我見等。

    同體起故說煩惱名。

    今四地中既礙無漏菩提分法。

    彼便永滅。

    此我見等亦永不行。

    初二三地行施戒修。

    相同世間。

    四地修得菩提分法。

    方名出世。

    故能永害二身見等(雲雲)。

     問。

    頓教斷惑引何經文證之耶答雲。

    引法界體性經文。

    故章雲。

    我見際即是菩提故(雲雲)付之。

    頓教從本無妄也。

    何引此文耶。

     私雲。

    東大寺覺嚴已講。

    初勤禦前禦論義之時。

    天台論匠問覺嚴雲。

    三世覺母大聖文殊。

    令發衆生菩薩行(雲雲)何說之耶。

    進雲。

    色處說此事。

    令發衆生我見心(文)何如此說耶。

    覺嚴答雲。

    所出申者。

    法界體性經說也。

    是則煩惱即菩提義也。

    故我宗大師引此經。

    說為頓教證(雲雲)南北皆稱美(雲雲)又達磨和尚有三人弟子。

    一人雲。

    斷煩惱證菩提。

    一人雲。

    迷即煩惱悟即菩提(雲雲)一人雲。

    本無煩惱是菩提(雲雲)和尚判雲。

    第三義尤葉宗(雲雲)是則頓教證也。

     章雲。

    若依頓教。

    一切煩惱本來自離。

    不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