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未能證入等。
中品者。
初登見道。
加行不退。
即能證入。
猶未究竟。
故般涅槃。
上品者修道已上。
終至無學。
非唯證果。
亦槃涅槃身(已上)折薪三雲。
聲聞三品。
下品義。
當四善根位。
言猶往惡趣者。
即前二善根。
忍世第一。
方不退往惡趣。
然未得初果。
名非沙門果等也。
中品義。
當見道。
雖有七反生死然不往惡趣。
證初果故。
名沙門果。
尚有七反生死故。
非現法得涅槃。
瑜伽之。
雲何修果相。
謂四沙門果。
一預流果。
二一來果。
三不還果。
四最上阿羅漢果。
謂正道名沙門。
煩惱斷名沙門果。
上品義當修道。
至無學道(已上)解瑜伽文。
諸家非一。
姓教聲聞。
依佛性論。
苦忍不退。
瑜伽聲聞。
忍位不退。
同毗昙說。
猶往惡趣。
在暖頂位。
忍位已後。
即是不退。
不堕惡趣。
章如說聲聞獨覺亦爾下。
二獨覺三成。
獨覺乘中。
有三成就。
聲聞緣覺。
同類小乘。
三成就相。
大同聲聞。
麟喻獨覺。
解脫分後。
四善根相。
先已純熟。
于最後座。
從一淨觀。
一座成覺。
其間即經一百六十心。
斷惑得果。
四生百劫。
如次要得部行麟喻獨覺之果。
麟喻獨覺。
要經百劫。
其間暖頂忍等。
階位分齊。
三成就相。
準例聲聞。
見道已前。
有三成就。
下品成就。
未得不退。
中品成就。
于一身中。
要得不退。
上品成就。
一座成覺。
獨覺唯有一向一果。
無有學經生等事。
不同聲聞有學經生。
上明所似二乘三成就相竟。
章于菩薩位為似二乘下。
二能似三成就。
亦二。
初标立。
二故彼論雲下。
引文。
亦二。
初略配三成。
此就菩薩七地門義。
作此配對。
言七地者。
一種姓地。
未發心位。
二勝解行地。
發心已後。
地前十信三賢是也。
三淨勝意樂地。
是歡喜等十地中初地也。
四行正行地。
從十地中第二離垢。
至第七遠行地。
五決定地。
第八不動地也。
六決定行地。
即第九善慧地。
七到究竟地。
第十法雲地。
及佛果地。
合為一地。
以因圓果滿故。
今就七地門。
建立三成就。
勝解行地。
名下品成就者。
是地前十信三賢位也。
問其種姓住。
下品成就。
為取之不取耶。
答璟興師雲。
住解行住。
名下品者。
四十心住是。
習種姓與解行住。
體一不殊。
性種即在十信已前。
非已成就。
故此不論(已上)本性住性。
發心已前。
名種姓住。
其習種性。
解行所攝。
發大心已。
薰習成故。
言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就者。
舉初包後。
非獨初地為中成就。
從初地。
至七地。
皆中成就。
略不言其行正行地。
二至七地。
名正行故。
言住堕決定到究竟地名上品者。
此舉初後。
攝其中間。
故略不明九地決定行正行地。
堕決定者。
七地門中。
是第五地。
十地門中。
第八不動地也。
善慧地。
名第六決定行地。
到究竟地。
即第十地。
今除佛地。
取第十地因圓一分。
以三僧祇。
配三成故。
超過三祇。
得佛果故。
二若菩薩住下品成就下。
具明行相。
亦二。
初明下品成就。
言猶往惡趣者。
璟雲。
猶往惡趣者。
若定系業惡趣。
十信前受。
方入十信。
不定系業。
生惡趣者。
四十心中。
仍為他受(已上)發心已後。
十信已前。
有其時分。
經此時已。
入十信故。
二餘二大劫下。
指餘二成。
本論文廣。
不能具引。
此中所說。
菩薩三成。
全影聲聞三成就相。
菩薩亦立。
此即直進機宜粗淺。
及引回心。
此二義故。
說三成就。
上明三成就竟。
章二不退位者下。
文中分二。
初标。
二佛性論下。
釋。
亦二。
初依佛性論。
二依瑜伽論。
初中亦二。
初引論。
彼論第一。
破小乘品雲。
分别衆生。
凡有三種。
一定無佛性。
永不得涅槃。
是一闡提。
犯重禁者。
二不定有無。
若修時即得。
不修不得。
是賢善共位以上人故。
三定有佛性。
即三乘人。
一聲聞。
從苦忍以上。
即得佛性。
二獨覺。
從世法以上。
即得佛性。
三者菩薩。
十回向以上。
是不退住。
得于佛性(已上)言聲聞苦忍以上得佛性者。
真如空理。
名為佛性。
佛性有二。
一生空所顯佛性。
二法空所顯佛性。
二乘唯證生空佛性。
菩薩具證二空佛性。
縱二乘人。
修二空觀。
唯是拆空。
非無性空。
見道已上。
得真無漏。
證會生空。
四善根等。
是有漏心。
分觀佛性。
得少分明。
各随所得獲不退位。
不造惡業。
得惡趣非擇滅。
義苑三雲。
聲聞至苦忍者。
謂見道位中。
苦谛之下。
忍智起時。
即證生空。
更不退轉(已上)當知。
聲聞見道已前。
七方便位。
皆是退分。
苦法智忍。
初起之時。
方得惡趣非擇滅也。
問瑜伽二十一雲。
複有所餘。
已得趣入補特伽羅。
已趣入相。
謂雖未得能往一切惡趣無暇。
煩惱離系。
而能不生惡趣無暇。
世尊依已得趣入補特伽羅。
密意說言。
若有世間上品正見。
雖曆千生。
不堕惡趣。
彼若已入上品善根。
漸向成就。
爾時便能不生無暇及餘惡趣(已上)遁倫記第六解雲。
住種姓人。
暫趣入發心。
即得惡趣非擇滅者。
于此位中。
或時有得。
或時不得。
若至忍位。
此時定得。
即彼若已入忍上品位。
漸向成就。
不生無暇及餘惡趣(已上)璟十亦同。
此文中意。
既以忍位。
判為不退。
此則大小共許所說。
大乘聲聞。
此為定量。
何故佛性論。
與此相違。
答瑜伽論中。
文言仿佛。
釋蒙斟酌。
成立此義。
然佛性論。
分别定判。
無異愚法小乘所談。
縱瑜伽論。
同愚法教。
乃是随轉理門所說故。
佛性論。
直明大乘聲聞真實理門義也。
言緣覺至世第一法者。
七方便中。
世第一法。
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