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使任何裝置都難以出産,沒有接收者還是無法接受外援。
因而在所有的方法當中,制造出一個人類文明是最為簡單可行的方案。
是的,制造人類。
這樣做,絲毫不是為了贊美什麼造物主。
這樣做,四維世界的觀察者就能夠發現一點東西了。
誰說文明進入純機器時代後就喪失了進取意識?意圖突破空間限制的氫爆信息正是昭示這種意識的一聲呼喊。
【6】标準0計時後1.1001×109小時(又過了約10年);銀河系邊緣某行星
物質的這種形态哈爾已經很久沒有見過了。
哈爾仔細地端詳着他們。
如果有人注視那道目光的話,還能發現其中充滿了慈愛和柔情。
一個剛毅挺拔,身體矯健;一個波浪起伏,曲線柔和。
他們的名字叫“人類”。
沒有足夠個體的生物群落是很難正常繁衍的,因此哈爾的工作量就不是2而是1000。
機體完成後的工作是注入意識,這一步驟比制造身體本身可要難上無數倍。
這是一項繁瑣而細緻的工作,必須保證萬無一失,因為哈爾沒有安排遞補隊員,這500對男女将一個頂一個地在這顆星球上生活、繁衍和進化。
不過哈爾有這個自信,此前的身體制做就不曾出過差錯,現在的意識輸入也決不會發生什麼問題。
數據化的生化電子流從電腦中緩緩淌進人類的顱腔,看到如此大量的信息被如此迅速地注入到一個體積不足3000立方厘米的空間時,哈爾甚至擔心會把這個被稱作顱部的腔體給撐破了。
盡管人類曾号稱自己的腦器官隻被開發利用了不到1%,但現在注入的,畢竟是人類有史以來的全部知識和經驗啊——還包括後來被電腦文明以億萬倍于人類的速度更新過的知識體系——人類能夠承受得了嗎?雖說資料已被有選擇地篩選和精簡過,容量也被精心計算得萬無一失,但哈爾仍然有此擔心。
就算能夠完整地輸入進去,可這些人還能隸屬于人類嗎?
他們與他們祖先不同——肯定不同。
當初他們的祖先來到這個世界完全是出于無意,是一種大自然随機淘汰中的偶然結果,人類隻是出于生存需要才逐漸建立起了文明。
可眼前這群人——假如可以把他們稱作人的話——存在的意義已不再是生存,卻有着另外一個極強的目的。
而這個目的,從一開始灌輸知識和經驗時就被銘刻進他們的大腦,而且在整個灌輸過程中還會被不斷強化——他們的存在,他們今後所要做的一切,都将是AE35計劃的一部分。
在他們睜開雙眼之前,哈爾将離去。
它不能留在這裡指導他們工作,要知道任何生物——尤其是智慧生物——對于命令都有着天生的反感,接下來會導緻思考和分析,繼而是宗教和政治,然後——不可避免地——是反抗和戰争!那樣會浪費很多時間。
一個為了某種明确目的發展起來的文明,是不應該走這些彎路的。
還是讓他們感到自己是為了生存而發展文明更好些,發展農業,發展天文,還會發展數學……在發展中等待他們成熟而理智的時代到來。
當然,離去的隻是哈爾的精神,哈爾的靈魂,哈爾被稱為能夠思考的那一部分。
它将有關信息保留了下來,等待着成年後的人類文明将它們發射回基地,告訴整個電腦文明:AE35計劃在這裡仍被有條不紊地執行着。
這樣,電腦文明就會重新關注這片星區,而不是徒勞地重複一個低效工程。
哈爾相信這個時間一定不會很長,不會長過某一艘兄弟電腦飛船劃出正立方體一道新棱長的時間。
這些人類早已不同于他們的祖先,所以他們的進化步伐将大大加快。
而且,哈爾能夠保證這些信息不會丢失,它把它們以某種特别的方式寫滿了整個大地,它們将世世代代地流傳下去。
而哈爾的“身體”将會留在這裡,如果不出意外至少可以完整地站立數萬年,以作為提醒這些人們生存目的的标志。
雖說這很冒險,但哈爾禁不住一試。
盡管他們可能會心生疑惑,盡管他們可能會熟視無睹,甚至哈爾有可能根本經不起這麼久的風霜……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盡管分析結果顯示這種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畢竟還是有:這些人最終忘記了他們誕生的目的,甚至讓文明的發展走到完全相反的道路上去。
真要是那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是哈爾最後的念頭——畢竟任何文明的發展都難免走些彎路。
好在電腦文明具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征,一個遠遠優于人類的顯著特征,那就是——
它可以等待。
它可以無休無止地等待下去。
——原載《知識就是力量》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