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韋小寶帶了妻子兒女、命夫役擡了在台灣所發的「請命财」,兩袖金風,上船北行,船行時施琅要了原來台灣鄭氏手下的将領何佑、林興珠、洪朝,以及五百名藤牌兵。
施琅知他這次赴京,定得重用,自己在朝廷裏正要他鼎力維持,自然沒口子的答應,對他和索額圖又都送了一份重禮。
台灣百姓知道朝廷所以撤銷舉台内遷旨意,這位少年韋大人厥功甚偉,人人心中感激,萬民傘、護民旗等等送了無數。
韋小寶上船之際,兩位耆老脫下他靴子,高高捧起,說是留為去思。
道「脫靴」之禮,本是清朝地方官清正,百姓愛戴,才有這等儀節。
韋小寶這個「髒官」居然也享此殊榮,非但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後無來者了。
歡送時鞭炮大放特放,更是不在話下。
不一日船到塘沽,韋小寶、棠額圖等一行人登岸陸行,經天津而至北京。
韋小寶重入都門,真是恍如隔世,心花怒放,飄飄欲仙,立刻便去谒見皇帝。
康熙在上書房傳見。
韋小寶揭開門帷,去到康熙跟前,跪下磕頭,還沒站直身子,不知如何,竟是悲從中來,不由得伏在地下,放聲大哭。
康熙見他到來,心中有一大半歡喜,也有一小半惱怒,心想:「這小子無法無天,竟敢一再違旨。
這次雖是派他差使,卻也要好好懲戒他一番,免得這小子恃寵而驕,再也管束他不住。
」豈知韋小寶竟會大哭,康熙心腸卻也軟了,笑道:「他媽的,你這小子見了老子,怎麼哭将起來?」
韋小寶哭道:「奴才隻道這一生一世,再也見不着皇上了。
今日終於得見,實在是歡喜得緊。
」康熙笑道:「起來,起來!讓我瞧瞧你。
」韋小寶爬起身來,滿臉的眼淚鼻涕,嘴角邊卻已露着微笑。
康熙笑道:「他媽的,你這小子倒也長高了。
」童心忽起,走下禦座,說道:「咱倆比此,到底是你高還是我高。
」走過去和他貼背而立。
韋小寶眼見跟他身高相若,但皇上要比高矮,豈能高過了皇上了,當即微微彎膝。
康熙伸手在兩人頭上一比,自己高了一寸,笑道:「咱們一般的高矮。
」轉身走開幾步,笑道:「小桂子,你生了幾個兒子女兒?」韋小寶道:「奴才不中用,隻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
」康熙哈哈大笑,說道:「這件事我可此你行了。
我已有四個兒子,三個女兒。
」韋小寶道:「皇上雄才大略,自然……自然這個了不起。
」康熙笑道:「幾年不見,你學問還是半點沒長進。
生兒女的事,跟雄才大略有什麽幹系?」韋小寶道:「從前周文王有一百個兒子,凡是好皇帝,兒子也必定多的。
」
康熙笑道:「你又怎麼知道了?」韋小察[寶]道:「皇上派奴才去釣魚,咱倆個好比周文王和姜太公。
周文王的事,奴才自然要問問清楚,免得見到皇上之時,對答不上。
」
這幾年來康熙忙於跟吳三桂打仗,晝夜辛勞,策劃國事,身邊少了韋小寶這個少年臣子說笑話解悶,有時着實無聊,此時君臣重逢,甚是開心,說了好一會閑話,問了他在通吃島上的生涯,又問起台灣的風土民情。
韋小寶道:「台灣土地很肥,出産很多,那邊的百姓日子都過得挺快活,得知皇上準許他們在台灣住下去,個個感激皇恩浩蕩,天高地厚,真如重生父母一般。
」康熙點頭道:「施政以不擾民為先。
百姓既然在台灣安居樂業,強要他們遷入内地那便是大大擾民。
朝中大臣不明台灣實情,妄發議論,險些兒誤了大事。
你和施琅力加勸谏,功勞不小。
」
韋小寶撲的一聲,跪了下來,磕頭道:「奴才多次違旨,殺十七八次頭都是應該,不論有什麽功勞,皇上都不必放在心上。
隻求皇上恩典,饒了奴才性命,準許我在你身邊服侍。
」康熙微笑道:「你也知道殺十七八次頭也是應該,就可惜你沒十八顆腦袋,否則,我定要砍下十七顆來。
」韋小寶道:「是,是。
奴才腦袋也不要多,隻要留得一顆,有張嘴巴說話吃飯,那就心滿意足了。
」康熙道:「這顆腦袋留不留,那得瞧你今後忠心不忠心,是不是還敢違旨。
」韋小寶道:「奴才忠字當頭,忠心耿耿,赤膽忠心,盡忠報國。
」
康熙笑道:「你這忠字的成語,心裏記得倒多,還有沒有?」韋小寶道:「奴才心裏隻有一個忠字,自然記得多些,還有…還有忠君愛國,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還有忠厚老實……」康熙道:「起來吧!你若是忠厚老實,天下就沒有一個刁頑狡猾之徒了。
」
韋小寶站起身來,說道:「回皇上,我隻對你一個人忠,對於别人,自然不那麽忠了,有時說不定也奸他一奸。
奴才的性子是有點小滑頭的,這個皇上也明白得很。
不過我對皇上講究『忠心』,對朋友講究『義氣』,忠義不能兩全之時,奴才隻好縮頭縮腦,在通吃島上釣魚了。
」康熙道:「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