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六章

首頁
    ,勢力不但不敵崔玉貴,而且連小德張都比不上。

    可是太後卻仍不敢對他輕視,立即傳見。

     等行了禮,太後吩咐小德張:“給谙達一張小凳子!” 這“優禮老臣”的手法,她是跟慈禧太後學的。

    果然,李蓮英頗為感動,尤其是她跟大行皇帝在日一樣,稱之為“諸達”,使他覺得她跟先帝畢竟還有夫婦之情。

    對她的反感,因而減少了很多。

     “日子真快,轉眼二十七天就快滿了!”太後眼圈紅紅地: “這二十來天,我也不知道如何過來的!” “請主子别傷心,千萬保重!萬歲爺太小,全靠主子操勞保護。

    ”李蓮英緊接着說:“奴才今天來見主子,有件事求主子!”說着,從小凳子上起身複又跪下。

     “起來,起來!還是坐着說好了。

    ” 李蓮英起是起來,卻垂手站着回奏:“奴才聽說要拿老佛爺的靈柩,移到景山。

    不知道可有這話?” 太後在想,提到此事,他下跪相求,不知道求的什麼?且把話說活動些,因而答道:“還沒有定規。

    ” “若是還沒有定規,奴才求主子,仍舊讓老佛爺暫安在甯壽宮。

    ”李蓮英的聲音在嘶啞中有些哽咽:“奴才伺候老佛爺三十二年,等伺候到陵上,奴才得求主子開恩,放奴才回去。

    這也沒有多少日子了!求主子讓奴才能在老佛爺跟前多盡點兒心。

    如果一移到景山,那裡地方小,除了奴才,老佛爺平時使喚慣了的人,沒法兒都跟了去,再說,老佛爺要什麼沒有什麼!隻怕主子心也不安。

    ” 太後聽說,李蓮英在皇極殿照料幾筵,除了喪儀上的規矩以外,完全照慈禧太後生前一樣,每天寅卯之間,進一碗燕窩粥,然後喚宮女打洗臉水,開梳頭匣子,還進首飾箱,仿佛慈禧太後自己會挑,這天插什麼簪子,戴什麼戒指。

    至于早膳、晚膳,一樣是揀慈禧太後生前喜愛的肴馔上供,供完了還喊一聲:“老佛爺繞彎兒去羅!”這時走廊上若是有人,就得趕緊避開,跟慈禧太後生前,每天膳後一面剔牙,一面散步消食的規矩無異。

     先還以為傳話的人過甚其詞,如今聽李蓮英的話,才知道他真是當“老佛爺”還住在甯壽宮。

    這不跟發了神經一樣?再想想慈禧太後生前對他寵信數十年,亦無怪乎他會如此。

     一時感動,也是一時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可以拒絕,太後隻能點點頭說:“好吧!就讓皇上的靈柩,先移觀德殿好了。

    ” “是!”李蓮英接着問:“奴才是不是把主子的話,馬上傳給五爺?” “五爺”是指載沣,太後答說:“對了!你傳話給五爺好了。

    ” 等李蓮英一退出去,小德張埋怨太後:“主子怎麼就聽他胡說?他那裡是什麼孝順老佛爺?是霸占着甯壽宮不肯讓出來,不知道安着什麼心?奴才看,這件事要糟!” “如今可也沒法子了。

    ”太後又說:“不過,我想他也不敢胡來!你多派人稽查就是。

    ” “奴才當然要多派人稽查。

    ” 從這天起,小德張以太後的名義,通知内務府,入夜格外多派護軍巡查,不但大行太皇太後的梓宮,要嚴密保護,冷僻之處,更應留心,以防意外。

     這情形傳到李蓮英耳中,他冷笑着說:“小德張想把老佛爺的靈柩請走,他好來掘藏?我偏不叫他遂心。

    外頭傳說,老佛爺的私房有三千萬銀子,一半埋在長春宮,一半埋在甯壽宮,這話真假我不說,讓他去猜,讓他去想,想得晚上睡不着覺,白天吃不下飯,自己把自己一條小命折騰完了,我才稱心!” ※※※ 十一月初九,極冷的天氣,但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有資格着貂皮褂或穿其他“大毛”的,也仍然是一襲青布老羊皮袍,貂帽當然也不能戴,因為大喪還在二十七日之内。

     登極的吉時是“午初初刻”,也就是午前十一點一刻。

    到了十點鐘一過,群臣絡繹而至,方在排班之際,宮内的儀式已經開始了。

     王嬷嬷已經哄了好半天了:“今兒是老爺子大喜的日子,可不興哭噢!”小皇帝總算聽話,乖乖地讓王嬷嬷替他在青布絲棉袍上,罩上一件白布衫,然後抱到慈甯宮來,交了給攝政王。

     照理部斟酌成例拟訂的登極儀式,由攝政無抱着皇帝,先到兩天前奉移到觀德殿的大行皇帝梓宮之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祗告受命。

    當然,所謂三跪九叩,隻是做個樣子而已。

     接下來便是朝太後。

    先在便殿中換禮服,特制小朝服,上衣下裳,前後左右,用金絲繡得有二十七條龍,外加日月星辰,黼黻藻火,五色雲頭,八寶立水。

    穿在身上,既不平整,更不服帖,難受極了。

     更受不了的是那頂小朝冠,頂戴共有三層,每層一座金龍托子,上承一粒東珠。

    小皇帝戴在頭上,沉重的頭都擡不起來,而且黑狐的帽檐,其暖異常,更戴不住,雙手亂抓,非取下來不可。

    攝政王怕他不遂所願,會哭會鬧,隻好替他拿下來,不過作了聲明:“回頭行禮時,還得戴上。

    ” 到了慈甯宮,由于有王嬷嬷的照應,倒是蠻象個樣子地行完了禮。

    太後、攝政王、王嬷嬷都松了口氣。

     這就要到外廷去受賀了。

    仍然是由攝政王抱着,坐轎子出了乾清門,先到中和殿,由攝政王扶着,坐上寶座,受以恭王溥偉為首的領侍衛内大臣等人的朝賀。

    皇族中誰跟皇帝親近,或者皇帝願意親近誰,便在此時,可見端倪。

     這一陣折騰,小皇帝已有些不耐煩了。

    緊跟着轉往太和殿,正式舉行登極大典。

     名為大典,實在簡單得很。

    因為凡是登極,皆在大喪熱孝之中,所以丹陛大樂雖設而不奏,百官賀表雖具而不讀,隻是皇帝升殿受禮而已。

     據說大内在明成祖營建之始,規制務極尊崇,以整個京城地勢而論,太和殿是最高的,而太和殿中,又以寶座為最高,由此平視,一直可以望到前門以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