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首頁
    奏:“奴才馬上去查。

    ” “唉,算了吧!高高興興的日子。

    ”皇帝又問“外面怎麼樣?” “皇後挺着急的。

    奴才跟皇後回過了,說萬歲爺隻不過鬧肚子,皇後才放心,吩咐奴才來看了,再去回話。

    ” “你跟皇後說,沒事!我馬上就出去。

    ” “是!”陳勝文又說,“奴才請旨,可要傳禦醫侍候?” “胡鬧了!” 聽得這一句話,陳勝文不敢再多說。

    匆匆又趕了去回報皇後。

    這時在外面護衛的禦前大臣肅順、景壽,領侍衛内大臣醇王奕澴,都得到了消息,顧不得後妃在内,以天子近臣的資格,不奉宣召,紛紛趕來伺候。

    剛一進戲園,皇帝已經出臨,于是後妃、大臣、太監、宮女,連戲台上的“陳最良”和“春香”,一齊跪迎,直待皇帝入座,方始起立,照常演戲。

     肅順、景壽和醇王,又到禦前問安,皇帝搖搖手,夷然說道:“沒有什麼,沒有什麼!你們就在這裡陪我聽戲。

    ”說着,又回頭吩咐小太監如意:“給六額驸他們擺桌子,拿幾樣菜過去!” 三位大臣一一叩首謝了恩,趁擺膳桌的工夫,三個人退到後面,把陳勝文找來問了情形,商量着要不要傳禦醫伺候。

    肅順以皇帝的意旨為意旨,景壽沒有主見,醇王卻力主慎重,說把栾太、李德立找來待命的好。

    有備無患總是不錯的,肅順拗不過醇王的意思,隻好派人去找。

     要找不難,必是在福壽園。

    找了東廊找西廊,從大帽子底下一張一張的臉看過去,先找到栾太,然後又在最後面的座次上找到了李德立,招招手都喚了出來,跟着内務府官員離開了福壽園。

     衆目昭彰下的行動,立刻引起了所有在場的官員的注意,紛紛交頭接耳,驚疑地猜測着,猜測着多集中在皇帝身上,是嘔血還是發燒?反正來勢不輕,否則不會在大喜的日子,宣召禦醫。

     許多人都有個存在心裡不敢說出來的感覺:壽辰召醫,大非吉兆。

    還有些人無心看戲了——他們心中有出“戲”,正要開始,病骨支離的皇帝,抛下一群年輕貌美的妃嫔和一個六歲的孤兒,一瞑不逝,大政付托何人來代掌?是眼前跋扈的權臣,還是京裡英發的親王?這勢如水火的一親一貴,可能夠捐棄前嫌,同心協力來輔保幼主?倘或不能,那麼鈎心鬥角,明槍暗箭的争奪,令人驚心動魄的程度,不知要超過此刻戲台上多少倍! 然而戲台上的出将入相,一朝天子一朝臣,究不過是優伶面目,台下的這出“戲”唱了起來,可就不知幾人得意,幾人失意?自覺切身榮辱禍福有關的一些人,不但無心看戲,而且也必須早早設法去打聽消息。

     這些人中,有一個就是曹毓瑛。

    但奉旨入座聽戲,不可擅離,他是個極深沉的人,既然一時無法脫身去打聽,便索性不談那些無根的揣測之詞,所以他心裡最熱,表面卻最冷靜。

     等散了戲,各自退出。

    曹毓瑛先回軍機直廬休息,這天值日的軍機章京是許庚身,清閑無事,正照他堂兄許彭壽的囑咐,調了一壺好松煙黑漿,在寫“大卷子”,準備明年“會試”。

    一見曹毓瑛便放下筆站起來讓座。

     “我真羨慕你!”曹毓瑛摘下大帽子,放在桌上,從許庚身的聽差手裡接過一塊熱毛巾,一面沒頭沒腦地擦着汗,一面又說:“今天這種日子,難得有此片刻清閑!看我,袍褂都濕透了!” 許庚身笑了笑,問道:“裡頭來,可有所聞?” “我還向你打聽呐!” “栾、李二位還不曾下來,但也不曾請脈。

    ” “喔!聖躬如何不豫?” “琢翁竟還不知道?”許庚身訝然答道,“說是吃了生冷鬧肚子,一瀉以後就好了。

    ” “原來如此!”曹毓瑛點點頭低聲說道,“我先回去,這裡就偏勞了。

    ” “請吧。

    有消息我随時送信,等李卓軒下來,我通知他到你那裡去。

    ” “那就太好了。

    費心,費心!” 曹毓瑛拱拱手,作别自去。

    因為要等消息,所以一回家就吩咐門上,除了李太醫以外,其餘的訪客,一律擋駕。

    到了晚上,一個人在後院裡納涼,看看夜深,并無消息,正待歸寝,門上一盞紗燈,引着一位客人走了進來,正是李德立。

     曹毓瑛趕緊披了件長衫來肅客,先請寬衣,李德立匆匆答道:“不必了。

    我還要趕進宮去當差。

    ” 這一說,是特地抽空來送緊要消息。

    曹毓瑛等聽差伺候了茶水,随即揮一揮手,讓所有的下人都回避。

     于是李德立憂形于色地低聲說道:“上頭的病不妙!” “怎麼?不是說鬧了一陣肚子,沒事了嗎?” “晚上又發作了,一連瀉了四五次,洩瀉最傷人,何況是虛極了的?唉,諱疾忌醫,隻不過半天的耽誤,弄得元氣大傷。

    ” 曹毓瑛想一想,明白了他的話,皇帝諱疾,不肯召醫,又不忌生冷油膩,以緻再度洩瀉,但是:“夏天鬧肚子,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病啊?” “别人沒有什麼了不得,擱在虛痨的人身上,就不是這麼說了。

    須知壽命之本,積精自剛。

    内經有雲:‘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味者五谷之味也,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積貯積富,大命不傾。

    所以治上頭的病,一直以溫補為主,用‘小建中湯’,加人參,附子,建其中氣,庶可飲食增而津液旺,充血生精,漸複真陰之不足。

    于今數月之功,毀于一旦。

    ”李德立說到這裡,連連頓足,望空長歎:“天命如此,夫複何言?” 聽這話,看這神氣,皇帝的病,竟是出乎意料的嚴重,曹毓瑛通前徹後想了一遍,為了确實了解情況,他這樣問道: “卓軒,岐黃一道,我是外行。

    請你打個比方行不行?” “好比一座風雨茅廬,牽蘿補屋,苦苦遮蓋,隻待壞天氣過了,好作抽梁換柱之計,誰知無端一陣狂風,把個茅草頂都掀掉了!你看,今後如何措手?” “那麼,”曹毓瑛的聲音低得僅僅能讓對方聽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