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六章

首頁
    提出收回利權,重新合辦的要求。

    至于華俄道勝銀行,當時是否一并議及,我不甚清楚。

    好在事隔未久,外務部必有檔案,大人何不調出來看一看。

    ” “潤田兄,你的見解十分高超。

    不過,唉!”袁世凱歎口氣說:“雖然事隔未久,已幾經滄桑。

    對俄交涉是李文忠一生勳業中的一大敗筆,當時的内幕,想來你亦必有所聞,我們後輩,不便批評,何況李文忠賢良寺議和,積勞殒身,說起來跟陣亡是一樣的,更何忍批評。

    如果翻中東舊案,勢必傷李文忠的清望。

    再者,如今的國勢,亦還不是能翻舊帳的時候。

    潤田兄,我是腑肺之言,請你細察。

    ” “是的!”曹汝霖以諒解的心情,接受袁世凱的看法。

     “至于這次對日交涉,說起來我的苦衷亦不止一端。

    我跟潤田兄一見如故,不妨談談。

    第一是撤兵。

    朝廷對收回東三省,屬望甚殷,日本人看出我們的弱點,隐隐然以撤兵作為要挾。

    這,想必你亦看得出來。

    ” “是!”曹汝霖承認他說的是實話。

     “其次,北洋很想多辦點事。

    ”袁世凱也有些激動了,“中國從甲午到如今十二年,先是鬧政變,後來又鬧拳匪,不但元氣大喪,而且浪擲韶光,我們落後人家太多了,一天當兩天用,猶恐不及,所以我在北洋隻要力之所及,總是盡量多做。

    可是有人以為我攬權,尤其是……唉,不提也罷!” 曹汝霖恍然大悟,怪不得他每次發言,總要向瞿鴻玑問一句:“是這樣嗎?”或者:“不知道這樣做行不行?”原來樞庭已有疑忌之意,所以不能不如此委屈綢缪。

     ※※※ “中日新約”終于定議了,計正約三條,附約十二條。

    前後不滿一個月,照會議日期來說,算是順利的。

     最後一次會議,奕劻自然要出席,簽字及畢,攝影留念。

    第二天,袁世凱在北洋公所設宴為小村餞行,敬陪末座的曹汝霖,恰好坐在作主人的袁世凱旁邊,自然而然地成了主客之間的舌人。

    他那一口流利的日本話,以及要言不煩的措詞,大為小村所注意,因此,席散以後特别向主人要求,希望跟曹汝霖談談。

     袁世凱當然表示同意,而且特意将他專用的會客室讓出來,供他們單獨談話,真正是單獨,并無第三者在座。

     “這次我抱有絕大希望而來,所以會議上竭力讓步。

    ”小村說道:“那知是失望了。

    ” 所謂“讓步”是比較而言,較之馬關條約,這一次的“中日新約”在日本算是很客氣的,但仍得了便宜,總是事實。

    曹汝霖不願與他争辯這一點,隻問:“請問貴大臣,此來所抱的絕大希望是什麼?” “我原以為袁宮保必有遠大的見識、眼光,在會議之後,想跟他進一步讨論兩國如何聯盟,那知道袁宮保過于保守,會議席上,隻在文字枝節上講究,斤斤計較,徒費光陰而已。

    ” “兩國聯盟?”曹汝霖問道:“自然是對付俄國?” “是的!”小村的表情是凝重之中有憂色,“俄國的野心甚大,我在樸次茅斯議和時,已經看出來了。

    俄國将來定會卷土重來,如果貴我兩國,不早為之備,一定同受其害。

    倘能彼此聯合,整軍經武,力圖自強,兩國或可免受其害。

    ” “既然如此,貴大臣何不向袁宮保直接提出這一番意思?” “袁宮保不從大處着眼,聯盟之意,此時不宜表示,免得反而引起他的猜疑。

    ” “那麼,”曹汝霖問:“貴大臣的意思,是不是希望我能夠轉達?” “是的!有機會請你轉達,倘或袁宮保有意讨論,我可以專程前來。

    ” “好!我一定設法轉達。

    不過,”曹汝霖想了一下說:“我聽說政府方面對袁宮保亦有疑忌之意,這一層,貴大臣在會議席上,大概也可以看得出來。

    關于聯盟一節,即或袁宮保亦有同感,恐怕一時亦不便向政府進言。

    這是我個人的私見,提供貴大臣作參考,幸勿為外人道!” 聽得這番話,小村半晌作聲不得,最後歎口氣說:“我想不到中國政府内部亦有矛盾!” 等小村辭去以後,袁世凱自然要找曹汝霖詢問談話的内容。

    曹汝霖将小村的意思,據實相告,隻隐去了他自己向小村說的那一段話。

     “唉!”袁世凱歎氣的神情,跟小村一樣,“我又何能作為? 隻好辜負他的盛意了。

    ” “外人的看法不同。

    ”曹汝霖說:“莫說是日本人不明内情,就是京外各地,也誰不以為大人受朝廷尊重信任,言聽計從,有一番大的作為?那知事實并非如此。

    ” 袁世凱默然半晌,才說了句:“大家越是如此,我的處境越難!” 他一直覺得應該有所表示,到得此時,認為以退為進的手法是非施展不可了。

    因而回到天津,便秘密關照張一麟替他預備一個“請開去各項差使”的奏折。

     張一麟對袁世凱的待人處世,已有很深的了解,知他此舉的用意,所以這個奏折寫得冠冕堂皇,但見表功之意,并無固辭之心。

    袁世凱深為滿意,但卻遲遲未曾拜發,要挑個最适當的日子。

     幾經咨詢,接納了楊士琦的意見,在封印之前一天拜發。

    因為就表面而論,這個辭差的奏折,到達禦前,已在封印之後,如果邀準開去各項兼差,則封印開印,天然就是一個交接的絕好時限。

    至于談到實際,辭差也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反正這個奏折是寫給慈禧太後一個人看的,若以為有挽留的必要,發一道慰留的上谕即可。

    趁封印期間,了掉這重公案,不會有人留意,便不受任何影響。

     等奏折一上,慈禧太後頗感意外,在召見軍機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