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蜀汉的经济

首頁
    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可知諸葛亮對此偉大工程是十分珍視與維護的。

     諸葛亮之興修水利,主要着力在漢中方面。

    漢中盆地西起今陝西勉縣,東至洋縣,東西長百公裡,南北寬十至三十公裡。

    《華陽國志》卷2《漢中志》稱:“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

    劉邦為漢王時,都于南鄭,劉邦東伐,蕭何居守漢中,足食足兵。

    漢末,張魯據有漢中,史稱他“雄據巴、漢垂三十年”,“民夷便樂之”。

    史又言:漢中“戶出十萬,财富土沃……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

    足證漢中是三國時比較安定富樂之區。

    及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降張魯,多次北徙漢川之民。

    劉備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雖奪得漢中,但史言其“得地而不得民”。

    今人撰文亦有言漢中人口幾被操遷徙一空者。

    實際上,操之移民北遷決不會如是之多①。

    但漢中盆地靠近南北交通要道地方的居民較前減少,則是促使諸葛亮必須在漢中興辦軍士屯田的原因之一。

    漢水自西而東橫貫于漢中盆地,其衆多的支流也給興辦屯田和修建水利工程提供了方便條件。

    據《清一統志》言:蕭何曾在今漢中市北修築了山河堰,以截流褒水,灌溉農田。

    諸葛亮勸農于黃沙時,又對山河堰進行“踵迹增築”。

    其他市縣地方志亦有諸葛亮修建和整治水利工程的傳說,我們雖不敢指出何者為真,但諸葛亮為了供應急需的軍糧,在漢水及其支流附近興修水利自屬意料中事。

    據近年考古發掘出的古堰渠、陂池遺址和陶制陂池、陶稻田等文物證實:蜀漢時期漢中水利事業還是相當發達的②。

    特别是在臨近北伐要道上的堰渠遺址,更可斷定與諸葛亮的修建整治有關。

     由于蜀漢統治者注意興修水利,加上前面所說的諸葛亮積極推行屯田,自耕農因所受官吏豪強的額外役使和榨取有所減輕,從而使他們得以維持簡單的生産和再生産,所以蜀國的農業生産獲得了一定的發展。

    袁準稱贊蜀漢“田疇辟,倉廪實,器械利,蓄積饒”(已見前引),即可說明蜀漢社會經濟當然主要是農業經濟呈現出的一派繁榮景象。

    左思在《蜀都賦》中盛贊成都平原“溝洫脈散,疆裡绮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夾江傍山,棟宇相望,桑梓連接,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桔柚之園。

    ”反映了成都平原溝渠交錯,稼穑興旺,稻浪滾滾的如畫景象。

    當時的廣漢、綿竹一帶,是農業高産區,稻稼能夠畝收30至50斛。

    據《晉書》卷47《傅玄傳》載傅玄言曰:“近魏初課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餘斛,水田收數十斛。

    ”北方水田猶能畝收數十斛,則作“為蜀淵府”的綿竹等地畝收30至50斛,當非誇大之辭。

    不過那時斛小,所謂畝産30至50斛,也不過當今之畝産780—1160斤左右而已①。

     諸葛亮所以能把蜀國治理得很好,除了他本人的主觀努力以外,也賴有益州殷富作為物質基礎。

    兩者相互推動和影響,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汗水滴灌着益州的大地,從而在三國紛擾的戰争年代,蜀漢的農業仍有一定的發展。

     四、手工業與商業 前已言及,劉備少時與母以販履織席為業,說明劉備對于手工技藝并不陌生。

    諸葛亮長于巧思,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史言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梁、道路”,“所至營壘、井竈、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

    ”加以亮素志在于吞魏還都,故對于攻守武器與軍糧運送工具的研究尤為注意。

    《諸葛亮集》有《作斧教》、《作鋼铠教》、《作七首教》以督勵有關官吏提高武器制造質量。

    陝西漢中地區城固縣三國墓出土了九件銅弩機;在定軍山附近,出土了大量紮馬釘和銅箭镞、鐵刀等兵器。

    以上二地都是蜀漢軍隊打過仗或駐紮過的,應屬蜀漢遺物。

    紮馬釘有銅鐵兩種,四角鋒利,每角約長0.5市寸,随手擲地,總有一角朝上直立。

    1964年3月在四川郫縣太平公社出土的銅弩機上刻有銘文,系劉禅景耀四年(261年)二月卅日中作部造,機上銘文說系“十石機”(一石為120斤),一次十矢俱發①。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稱:“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

    ”以諸葛亮的慎密、持重,若非其軍隊的裝備确已達到精良程度,安能如此出言。

    魏将鄧艾也說過蜀軍“五兵犀利”②的話。

    這些都說明蜀漢手工業發展水平是很高的。

     諸葛亮對于關系國計民生最密切的鹽鐵手工業是極重視的,《三國志》卷41《王連傳》載: 成都既平,以連為什邡令,轉在廣都,所居有績。

    遷司鹽校尉,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

    于是簡取良才,以為官屬,自連所拔也。

    遷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