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一文和霍雨佳的《〈三國演義〉美學價值》。
除了上述幾個問題,還有一些問題,如署名羅貫中的另外幾部作品(《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的真僞、《三國》人物是否“類型化典型”等,也有值得重視的争論。
限于篇幅,姑且從略。
總的說來,新時期有關《三國演義》的論争,涉及到《三國》研究的各個方面,并有力地推動了研究的發展。
不過,各個問題論争的深度不一,取得共識的程度也有很大差異。
如何在即将到來的新世紀裡開創研究的新局面,可參看拙作《面向新世紀的〈三國演義〉研究》(載《社會科學研究》1998年第4期)。
關羽和荊州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梁滿倉文章來源:[url=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73365]關羽和荊州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梁滿倉[/url]
關羽是中國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人物。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列為一卷,并評論說:“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1]1後世所說的劉備集團中的“五虎上将”即由此而來。
無論這種說法是否符合《三國志》的本意,關羽是劉備集團中重要的核心成員之一是無可置疑的。
關羽的一生與荊州的關系十分密切,其主要的政治軍事活動都在荊州進行,他在荊州所進行的一系列軍事政治活動,反映了他在劉備集團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他在蜀漢政權政略方針實施中的重要作用,反映了他忠于職守、忠于蜀漢政權的人格品質。
一、關羽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
關羽是東漢末河東解縣人(治今山西運城西),後流亡到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在此結識了劉備、張飛二人。
史載劉備與關張二人“寝則同床,恩若兄弟”,而關、張二人對劉備也是“稠人廣坐,侍立終日”,跟随劉備“周旋不避艱險”。
[2]但是,劉備直至到荊州認識諸葛亮以前,始終在失敗與挫折中颠沛流離,沒有成就自己的事業。
上述記載,隻是表明了關羽與劉備的親密關系,而他在劉備集團中的重要地位,是在劉備在荊州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後才顯現出來的。
劉備來到荊州以後,在諸葛亮的幫助下,發展起自己的勢力,成為當時劉表軍事政治集團中與曹操抗衡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在曹操大舉進攻荊州的軍事壓力下,劉表病死,其集團内部迅速分化。
由于劉表的繼承人劉琮投降了曹操,劉備衆寡不敵,隻得向江陵方向退卻。
當時是兵分兩路,陸路由劉備親自率領,關羽則率水軍乘戰船數百艘,擔當起水軍統帥的重任。
關羽當時所統帥的力量,是劉備集團中最具戰鬥力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劉備在荊州立足開拓的本錢。
劉備把它交給關羽,反映了關羽在劉備集團中的重要地位。
諸葛亮在他的“隆中對”中,為劉備集團制定了建立霸業、恢複漢室、實現統一、拯救民生的政略和戰略方針。
在這個政略和戰略方針中,荊州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因為,要實現這個遠大的政治目标,首先就要實現跨有荊州、益州的戰略計劃,隻有實現了這個計劃,才能實行兩路出擊夾攻中原的戰略。
而跨有荊、益,首要的前提是據有荊州。
隻有占領了荊州,才能溯江西上進入益州。
所以,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集團在與孫吳聯手打敗曹操的基礎上,實現了對荊州的部分占有。
為了确保在荊州地位的鞏固,劉備集團又作了這樣的人事安排:以江陵這個戰略重鎮為荊州的政治中心,劉備作為荊州刺史把州治設立在這裡。
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将軍,駐紮在江北。
張飛為宜都(治今湖北枝城市)太守、征虜将軍,後又轉在南郡。
這樣,劉備在江陵,關羽在江陵北面,張飛在江陵南面,劉關張三人緊緊地聚在了以江陵為中心的荊州地區。
東吳的周瑜對劉關張三人曾有過這樣的評價:“劉備以枭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将,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三個人如果聚在一起,就如同“蛟龍得雲雨”一樣。
[3]這種安排,毫無疑問是保證江陵也即保住荊州安全的最佳陣容。
關羽在任襄陽太守的時候,襄陽仍在曹操手中。
劉備集團讓關羽擔任此職,把他放在長江以北、襄陽以南的地方,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顯示了劉備集團必得襄陽的決心。
第二,諸葛亮的《隆中對》曾說,占領荊州和益州以後,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劉備則“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
”[4]這樣安排,似乎是選定了關羽作為從荊州一路夾攻中原的上将軍。
可見關羽在劉備集團中地位的重要。
二、關羽在執行蜀漢政略中的作用
蜀漢政權的政略集中反映在《隆中對》中所說的一段話裡: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将軍,将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5]
這段話的内容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了要達到恢複漢室、實現統一的最終目的,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奪取荊、益二州為根據地,改革内政,外結孫吳,積蓄經濟和軍事實力;第二步待時機到來,一路從荊州向洛陽,一路從漢中出潼關,以鉗形攻勢争奪中原。
可以說,這是劉備集團進行政治軍事鬥争的指導思想,是劉備集團根本的戰略方針。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進攻割據漢中的張魯,在益州的劉璋深感到曹軍的威脅,邀請劉備進入益州幫助他抵禦曹操。
劉備乘此機會率軍進入益州,不久就對邀請他的劉璋動起武來。
為了徹底摧毀劉璋的勢力,占領益州,劉備又命在荊州的諸葛亮緊急率軍增援。
諸葛亮必須率軍進入益州增援,鎮守荊州的任務就落到了關羽的肩上。
根據《隆中對》的戰略,荊州一路的主要任務是北征襄、鄧,也就是說,主要敵人是北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