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就該殺張郃,夏侯淵算什麼)」可見劉備所忌憚的是張郃(2)。
另外,演義中有提到,夏侯淵在定軍山與黃忠對峙時,張郃識破法正的誘敵之計,勸夏侯淵不要上當,結果夏侯淵不聽而喪命。
不過《三國志》中卻無記載張郃的勸阻行為,因此不是羅貫中是在别的史料中找到,就是為了使用一個演義中常用寫法「苦谏不聽,導緻失敗」,意不在擡舉張郃。
曹操過世後,張郃有一陣子被派去與夏侯尚、司馬懿攻打吳國,大敗孫權,直到諸葛亮出祁山才又回到魏、蜀邊境。
羅貫中為了劇情需要,配合别的角色而将張郃改寫最多的就是這一部份。
街亭一役是張郃一生最成功的戰役,諸葛亮的先鋒馬谡在山上屯軍,被張郃截斷水源而慘敗,蜀國失去重要據點,南安、天水、安定等郡響應諸葛亮,也被張郃平定。
可惜演義特别強調是馬谡用兵錯誤,而貶低了張郃的作戰能力。
不久後,張郃又被調到荊州與吳國作戰,這時諸葛亮又再出祈山,魏明帝急召張郃至魏、蜀邊界的南鄭,說:「遲将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不要遲到,否則陳倉就要被諸葛亮拿下了)」張郃卻說:「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放心啦~諸葛亮的兵糧撐不過10天,等我到了他早就退兵了)」張郃當晚趕到南鄭,果然不出所料,諸葛亮糧盡兵退。
這一段足以表現出張郃的智能,但是演義卻完全沒提到,羅貫中大概認為,身為一個「武将」,怎麼可以如此「神機妙算」呢?更何況對方是諸葛亮。
于是張郃又被犧牲了一次。
後來更為了配合演義中諸葛亮的勁敵司馬懿而有更多修改。
司馬懿被派到上邽為大将,代替曹真與蜀國對抗。
張郃認為要分兵至雍、郿二縣,司馬懿說:「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将軍言是也。
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
(大意是分兵容易被各個擊破)」于是隻派一部份兵留守,其他殺到祈山。
事實上,司馬懿的做法是比較好,因為諸葛亮兵力少,各個擊破的确較有勝算(3)。
後來,司馬懿見諸葛亮在鹵城有退兵的迹象,想要圍城,張郃又說:「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隻屯于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
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
(大意是諸葛亮兵糧不多,遲早要退兵,但是如果大軍圍城反而會使諸葛亮堅守鹵城,攻不下還會大失民望)」司馬懿不聽,圍城又不戰,加上諸葛亮百般挑撥,使得将領士兵都不服領導,瞧不起司馬懿(4)。
如此看來,确實是司馬懿失算了,然而張郃的真知灼見,卻又為了襯托司馬懿而被删去。
終于,諸葛亮退兵了,而張郃就是在追擊時中伏身亡。
演義中司馬懿與張郃的對話是『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誰敢追之?」先鋒張合曰:「吾願往。
」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
」郃曰:「都督出關之時,命吾為先鋒;今日正是立功之際,卻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險阻處必有埋伏,須十分仔細,方可追之。
」郃曰:「吾已知得,不必挂慮。
」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
」郃曰:「大丈夫舍身報國,雖萬死無恨。
」懿曰:「公既堅執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卻教魏平引二萬馬步兵後行,以防埋伏。
吾自引三千兵随後接應。
」』如此看來,是張合魯莽自己找死,諸葛亮又添一條神機妙算。
然而<張郃傳>裴松之卻注『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合追之,合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
」宣王不聽。
合不得已,遂進。
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合髀。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張郃早料到諸葛亮有伏兵而不想追擊,司馬懿卻硬是要張郃去,張郃無奈上陣,果真中伏而死。
雖然結果一樣,但是對話卻相差甚遠,我也将他歸因于作者要配合諸葛亮和司馬懿。
(5)
如同前面說的,司馬懿被設定為諸葛亮的最大敵手,如果司馬懿沒識破諸葛亮的計謀,而被旁邊的武将看出,感覺很尴尬。
其實也有人認為正史的記載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如果用這點強調司馬懿的「奸」不是很好嗎?那麼羅貫中為何沒這麼寫呢?倒不一定是他沒想到,而是如果這麼寫的話,就等于是孔明反被司馬懿利用了,身為蜀國支持者的羅貫中,是不會容許這種内容的。
所以,俊義兄,最後一次委屈你啰(6)。
陳壽對張郃的評論是:『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因此,我們不能再把這個連孔明也很頭痛的狠角色,以一介武夫視之(7)。
(1)裴松之注,漢晉春秋
(2)裴松之注,魏略
(3)司馬光,資治通鑒
(4)司馬光,資治通鑒
(5)我本人是不太同意司馬懿刻意害死張郃的說法。
司馬懿殺曹爽是為了奪權,但是張合的地位似乎還不至于影響到他。
(6)不過張郃很多計策都沒被采用,可能是口才不好的關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