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對蜀作戰,所求的隻是不喪師,而以張郃的豐富戰鬥經驗,他的主張則是制敵之策,兩者的處發點都是慎重,而明顯在這樣的戰争中張郃更務實一點。
另外,從細節上來看《晉書》的這一段記載有許多疑點,司馬即然在上邽留兵,不擊敗守軍又何以芟麥,顯然,《晉書》缺失的是守軍被擊敗的相關記載,在《漢晉春秋》卻便提到了諸葛亮破費曜等之事,從當時的雙方主力奔襲的方位形勢來看,應是事實。
所謂的:“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
”也隻是《晉書》的一面之辭,并不符合突襲作戰的常理。
而更現實的一點是:魏軍剛奔救祁山,馬上又趕返上邽,這樣高強度的來回奔返,其疲勞可以想象,而作戰力更是令人懷疑。
諸葛亮“自逆宣王于上邽”,也是想在魏軍疲憊的狀态下占點便宜,更不可能“望塵而遁”。
還是“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得還”更合理一點。
這樣的交手算下來,其結果是魏軍既損守軍又被割麥,還來回奔返,吃了不小的虧,另一方面要說的是,蜀軍在這激烈攻防轉換時間裡,也不可能大規模收割上邽之麥。
諸葛亮退走,司馬懿又追至鹵城,此時張郃與他發生第二次分岐。
“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
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
今亮懸軍食少,亦行去矣。
’宣王不從,故尋亮。
”事在《漢晉春秋》。
由此也可看出魏軍先前奔返上邽之時,祁山附近尚在蜀軍圍攻之中,魏方之前的奔襲盡管沒有産生任何積極戰果,但仍有一定的主動,另一方面,蜀軍出兵以來,并未有重大損失,在祁山一線還保留着相當的實力,《晉書·帝紀第一》:“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由此可見蜀軍還占據了一定地利,魏軍與之正面沖突未必能占到便宜,在此情況下張郃之策有正有奇,不給蜀方以空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可謂萬全,而司馬懿對張郃的理智意見“不從,故尋亮”這樣的态度看來有點歇斯底裡。
也有可能是司馬懿不想蜀軍糧盡退走,而急于進行主力決戰,以在他的第一次對蜀作戰中建功。
《漢晉春秋》:“五月辛巳,(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注10)何平于南圍,自案中道向亮。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铠五千領,角驽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晉書·帝紀第一》:“帝攻拔其圍,亮宵遁。
”二書又是大相泾亭。
《晉書》為司馬懿表功的意圖是很明顯的,這就大大降了其真實性。
真實情況,在《三國志·魏書》諸傳不見其詳,然則在《蜀書·王平傳》裡便提到了:“九年,亮圍祁山,平别守南圍。
魏大将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此段與《漢晉春秋》相符,而無當監何平,便是這裡的王平(注11)。
所以《漢晉春秋》此事的真實性是很高的。
這裡“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故有其原因,《王平傳》:“丞相亮既誅馬谡及将軍張休、李盛,奪将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
”那麼此時王平所領便至少有原五将之兵,加以堅守重圍,即使巧變如張郃,也無計可施,“郃不能克”,但也表明不是軍敗,所以“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所擊破的應是司馬懿部。
“獲甲首三千級,玄铠五千領,角驽三千一百張”應是一場相當大的敗仗,《三國志》裡各傳原文,對此戰的以上過程盡皆隐去不提:《張郃傳》:“諸葛亮複出祁山,诏郃督諸将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
”《諸葛亮傳》:“九年,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
”陳壽掩蓋了司馬懿敗戰的事實,然而終究還是在《王平傳》中描述了一點詳情,既使在這裡,司馬懿之敗也被略去,然而恰恰是《王平傳》中的這部分事迹,證實了《漢晉春秋》相關部分的準确性,而讓我們能一窺其真相。
而《晉書·帝紀第一》相關此戰的記載以此推斷更有可能是後來編造,所以裴松之所注裡未見到《晉書》原始資料的痕迹。
此戰的結果,《三國志》諸傳皆為蜀軍糧盡退兵,獨《晉書》雄渾的一筆:“帝攻拔其圍,亮宵遁。
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着實搞笑。
然而正相反,堂堂征西車騎将軍、百戰不摧的張郃,卻喪身于木門道的追擊作戰中。
《三國志·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膝,薨,谥曰壯侯。
”這是較正式的說法,然而卻是為司馬懿隐諱,關于實情,《魏略》所記甚是清楚:“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
’宣王不聽。
郃不得已,遂進。
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髀。
”木門之戰的過程,劉琳注《華陽國志·劉後主志》,轉引《禦覽》卷291,引袁希之《漢表傳》:“亮糧盡,軍還至青封木門。
郃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