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张飞是曹操的侄女婿--云源 赵陈

首頁
    《諸夏侯曹傳》。

     早報記者:曹、張是親戚本是很好的小說材料,羅貫中為何舍棄了這一事實? 沈伯俊: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時,卻完全沒有涉及到這一點,不僅張飛之妻根本不曾露面,就是寫到夏侯霸投奔蜀漢時,也沒有順便略作交代。

    不知羅貫中是沒有注意到這一層親戚關系,還是因為不想描寫家庭生活而有意舍棄這一事實,抑或是擔心寫了這一點會模糊作品“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這是一個難以索解的謎。

    不管謎底如何,我對此都感到惋惜。

     觀點曹操形象是一個文化現象 沈伯俊說,曹操手下謀士最多,作為縱橫海内的一世之雄,曹操最早注意到招攬人才。

    他剛在衮州立足,就積極招賢納士,郭嘉、劉嘩、滿寵等重要謀士接二連三地歸于他的帳下,很快形成了“猛将如雲,謀臣如雨”的興旺局面。

    曆史上對曹操的評價,并非一團漆黑、一片罵聲。

    從西晉到晚清的1600多年時間裡,對曹操一直是有褒有貶,曹操形象今後仍将作為一個文化現象被人們評說。

     “文學形象曹操不是曆史人物曹操的真實複制品,但他卻是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演繹,既有雄才大略、志在統一的傑出政治家的一面,又有極端利己、殘民以逞的封建統治者的一面;既有精通韬略、長于用兵的一面;又有忌賢妒能的一面。

    ”沈伯俊說,曹操形象集中涵蓋了千百個同類型的封建統治者的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層次、更大範圍的曆史真實性。

     在中國文學史上,很難找到像曹操這樣着墨深濃的集真僞、善惡、美醜為一體的封建政治家典型,曹操形象的複雜性,體現了人類社會在自身發展的曆史進程中,對功利追求、對道德進步向往的矛盾關系。

    當人們認識曹操性格的道德批判意義時,将得到深刻的啟示:人類在不斷推動物質文明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對真善美的追求。

     糾錯張飛字“益德”而非“翼德” 張飛是《三國演義》中知名度極高的人物。

    說到他的字,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說:“字翼德”。

    “其實,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習慣性錯誤,正确的說法應是‘字益德’。

    ”沈伯俊極其認真地說。

     沈伯俊認為,文學作品描寫像張飛這樣曆史上實有的人物時,其姓、名、字都應該根據史書直錄,不能任意改動。

    這與為了組織情節、塑造人物所進行的藝術虛構完全是兩碼事。

    《三國演義》為了塑造張飛的藝術形象,設計了許多精彩情節,其中“怒鞭督郵”、“虎牢關前戰呂布”、“夜戰馬超”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出于虛構,這在藝術上是允許的,往往也是成功的。

    而改動人物字号,對塑造形象并無任何幫助,隻會造成不應有的錯誤。

    沈伯俊分析,一些人可能是因為張飛名“飛”,便不顧史籍的明文記載,望文生義,擅自将“益德”改為“翼德”。

     人物:沈伯俊,男,1946年4月生于重慶,原籍安徽廬江。

    1970年畢業于四川大學外文系。

    1980年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招收人員考試,以四川省文學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古典文學研究。

    現任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四川三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主要著作有:《三國演義辭典》、《校理本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評點本、《羅貫中和〈三國演義〉》等。

    其中,《三國演義辭典》獲得全國古籍優秀圖書獎,并出版了日文、韓文版,幾種《三國》整理本受到國内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被譽為“沈本《三國演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