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六

首頁
    此不信位。

    大疏既雲義當三賢。

    即同玄記應是三賢位人之文。

    此信入位。

    大疏既雲以入證聖。

    必信圓故。

    即同玄記終無證地而不信此之文。

    然大疏意。

    據演義鈔。

    若入地後。

    即入實故之解。

    此證聖言。

    即是初地。

    彼此一同。

    此時必信。

    問若爾。

    何故不信位。

    言義當三賢。

    應言三賢之終。

    信入一乘。

    是初地故。

    答約證明信。

    故雲證聖。

    初地得四不壞信。

    無漏信故。

    五忍之中。

    初二三地。

    是信忍故。

    縱使回向将滿之時。

    雖有信入。

    有漏位故。

    隐之不顯。

    舉勝顯之。

    故雲證聖。

    問若爾玄記亦即可爾。

    何故第十回向将滿。

    立信入義。

    答雖是非勝。

    初入一乘。

    故約初信。

    言不至地。

    而亦約證故。

    雲終無證地等也。

    雖有證位。

    就始為言。

    故成回向将滿信義。

    如是和會。

    兩祖無違。

    雖然今約隐顯初後成立。

    香象将終。

    清涼入證信一之義。

    斯則兩祖。

    似有差别。

    是故各述其所立意。

    問清涼約證。

    大鈔初地入一之義。

    有何差别。

    答無有差别。

    唯是一同。

    問法花三車中牛。

    既合不退菩薩。

    若爾賢首。

    約始教者。

    初地不退。

    十回不退。

    若依終教。

    初住不退。

    清涼師意。

    始教七住。

    終教初住。

    得位不退。

    何不約此明信入位。

    兩祖各判有差别耶。

    答且約一相。

    兩祖各用。

    若細言之。

    約教如是。

    随應明之。

    壽靈所判。

    約就初住。

    即此等義。

    問三乘何位入一乘者。

    為入一乘十信位耶。

    為當入彼三賢等耶。

    答兩卷指歸雲。

    縱使三僧祇修滿。

    若更回向。

    得入頓教大乘信位(已上)頓教即是花嚴也。

    言三祇修滿者。

    此文是似從佛果位。

    回入一乘。

    若約教通。

    非實佛果。

    三乘實位。

    應地前等若據此釋。

    入一乘信位也。

    若依花嚴同答解釋。

    入一乘見聞位。

    即十信位。

    然問答中。

    利根即入。

    似是三乘信位之者。

    自餘諸文。

    無有從彼三乘十信。

    入一乘者。

    然玄記中。

    不定之言。

    以此思準。

    豈得無乎。

    今且立一義雲。

    依清涼釋。

    從證入者。

    所入之處。

    即是初地。

    非是信位。

    依香象釋。

    從第十回向将滿入一者。

    即從其位。

    疾入初地。

    亦非信位。

    若依大抄。

    從初住入者。

    或入信位。

    或即入住。

    彼指歸文。

    從三乘宗賢位初入故。

    入一乘十信位也。

    彼三祇滿。

    是教道故。

    花嚴問答。

    會通亦爾。

    或是拟宜。

    雖是上位。

    初信一故。

    拟言入信。

    如彼二乘回入一乘。

    雖無三生。

    當解行生。

    問從三賢等。

    入一乘者。

    為更修一乘三賢等行耶。

    為更不修進後位耶。

    答大抄三雲。

    既于彼三處入已。

    為更從十信等位。

    而修行耶。

    為但彼入處一乘。

    更不修行耶。

     答有二。

    一入已更行彼一乘三賢行。

    以圓融位與彼差别位不同故。

    二更不修行。

    以但彼位滿。

    即入法界。

    豈可以證法界。

    更劫行彼諸位耶。

    故知更無别行。

    入即圓融也(已上)此有二義。

    随一即成。

    後義不别修一乘行。

    入一乘已。

    必得圓融。

    融前三乘三賢等行。

    令無早故。

    此法即成一乘行布圓融具足之行。

    于此義上。

    拟宜成立修行之義。

    若依此門。

    言修無遮。

    前行布上。

    後令融故。

    此乃當修圓融行也。

    章解雲此明三乘菩薩下。

    二顯義。

    亦二。

    初釋成大乘。

    二結顯一乘。

    今初。

    此中意者。

    以花嚴經積行菩薩。

    令同法花餘深法機。

    此餘深法。

    即譬喻品三車中。

    牛所領菩薩。

    若約時分。

    此三人中。

    法花已前。

    初門菩薩。

    是譬喻品意。

    囑累品中。

    餘深法機。

    是佛滅後。

    初門菩薩。

    性起品中。

    積行菩薩。

    是久遠劫。

    行布菩薩。

    三類雖異。

    并三中大。

    是故章中。

    令同一也。

    折薪記雲。

    若望自宗。

    亦真實也者。

    既此菩薩。

    義當三賢。

    探玄周問雲。

    若地前。

    過彼劫數。

    必信受者。

    即知地上二宗不别。

    豈彼所信。

    無十地耶。

    答于彼教中。

    具有行布十地。

    漸次乃至佛果。

    長養彼根器。

    務令成就(即自宗真實義)極遲之者。

    至彼劫數。

    定當信入。

    如其疾者。

    則是不定。

    又引清涼亦雲。

    若約教道。

    三祇未入玄(亦自真實也已上經亦彼也)自宗真實者。

    自位究竟故。

    問三乘菩薩。

    入一乘者。

    必是自位究竟者耶。

    答花嚴問答中。

    判言不定。

    即出其相。

    如前已引。

    疾入之者。

    既言不定。

    其中豈無不至自位。

    若約教言。

    始教回向終心。

    終教初住。

    各是極果。

    問頗有始教初住。

    終教初地。

    入一乘耶。

    答若約不退。

    始教三處。

    從此處所。

    各入一乘。

    終教初住。

    是即克定。

    若入一乘。

    多分亦餘。

    何遮證位。

    機不同故。

    若始教中。

    初住入者。

    少分有之。

    何強遮之。

    章此文意明下。

    二結顯一乘。

    言此文意等者。

    折薪記雲。

    探玄問雲。

    璎珞經等。

    十千劫修行十信行滿。

    何故此中。

    無量億等。

    不信此經。

    答以彼但于行布位中。

    修行信等。

    于此圓融普賢十信。

    一攝一切。

    猶未聞信。

    由此故知。

    二宗差别。

    故今雲不同彼也(已上)此二宗差别句次下。

    玄記續雲。

    若不爾者。

    修行既經爾許時劫。

    不信此經。

    何名菩薩摩诃薩也(已上)積行菩薩。

    不信此經。

    是故此經懸異三乘菩薩所行。

    由此義故。

    花嚴圓教。

    别教一乘。

    炳然顯了。

     第八難信易信差别。

    于中分二。

    初标。

    二釋。

    今初。

    言難信易信者。

    淺教易信。

    深法難信。

    聲聞唯易。

    一乘唯難。

    緣覺菩薩。

    相望通二。

    難易有四。

    即于此中。

    顯示一乘三乘差别。

     章如此經賢首品雲下。

    二釋。

    亦二。

    一引教。

    二顯義。

    今初。

    折薪記雲。

    賢首品者。

    此品即十信之終。

    三賢之首。

    以此諸賢。

    攝諸德故。

    偏舉賢名。

    謂體性至順。

    調善曰賢。

    吉祥勝德。

    超絕名首。

    即以此菩薩。

    演說此法。

    賢即是首故。

    名賢首(已上)所引經文。

    聲聞。

    緣覺。

    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