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能得淨。
然此戒取。
總有二種。
一者非因計因。
二者非道計道。
且非因計因者。
由不了知苦果是苦。
執梵王等。
苦體為因。
能生有情。
故親迷苦。
非道計道者。
由諸外道。
亦能知滅是清淨處。
為求此淨。
發起種種無利苦行。
謂之為道。
此由親迷真實道故。
故親迷道。
非因計因。
不名迷集。
以識集故。
非道計道。
名為迷道。
不聞道故。
上來廣辨見所斷惑。
因此乘明修所斷惑。
緣事而起。
欲界有四。
貪瞋慢無明。
上界除瞋。
三界總計。
合有十種。
故薩婆多。
見修所斷。
總九十八(已上)言因此乘明修所斷惑者。
迷谛惑者。
要是分别起門煩惱。
上廣明竟。
乘便剩明任運起惑。
非正意故。
言因乘明。
唯識論第六。
随本頌文。
列釋根本十煩惱已。
托種種義。
諸門分别。
建立十二大門明之。
一分别俱生門。
二自類相應門。
明十煩惱俱起不俱起故。
三諸識相應門。
四諸受相應門。
五别境相應門。
六不善有覆門。
七三界分别門。
八學等分别門。
九三斷分别門。
十緣有事無事門。
十一有漏緣無漏緣分别門。
十二緣自他地事境名境門。
此是大門。
子段三門。
巨細總通有十五門。
謂第一分别俱生門中。
子段有邊見斷常異解門。
第七三界門中。
有上下相起門。
第九三斷門中。
有迷谛總别親疏門。
故成巨細十五門也。
今此章中。
略有三門。
謂第一見修分别門。
第三諸識相應門。
第七三界分别門。
兼有第六不善有覆門。
正兼通有四門分别。
此即極略簡要陳述。
雖因乘。
此應明餘門。
章主事簡。
恐繁不陳。
唯識陳說十五門已雲。
餘門分别。
如理應思(已上)此指自論不盡。
餘門彼疏釋雲。
謂有無異熟。
有漏無漏。
七随眠攝。
八纏諸蓋攝。
乃至九品等分别皆如理思(已上)樂廣之者乘便盡義。
存要之者。
删繁取簡。
廣略豐約。
随學士意。
結集三藏阿羅漢等。
安布文義。
既有廣略。
翻譯經論三藏師等。
安文列句。
繁略非一。
佛陀耶舍譯。
四分律。
樂廣好豐。
而舊譯三藏。
多好文精要。
大唐玄奘三藏已後。
所傳教藏。
皆名新譯。
舊譯經論。
後更重譯。
卷軸是多。
文句具周。
舊譯維摩經二卷。
或三卷。
玄奘新譯六卷成部。
真谛起信論。
唯有一卷。
喜學新譯部成二卷。
如華嚴經入法略品。
三代所譯。
次第漸廣。
又有舊譯多軸。
新譯少卷。
求那所譯。
楞伽經十卷成部。
喜學所譯。
七卷成部。
又于舊譯中。
西晉正法華。
十軸成部。
姚秦羅什所翻七卷。
如是廣略。
事義不定。
天竺諸大論師。
解經釋論。
文義廣略。
事極多端。
震旦諸師。
制疏釋經。
立章明義。
廣略豐儉。
事亦多途。
如是等相。
事義非一。
問上明本惑十随眠相。
其随煩惱行相雲何。
答章中唯陳本惑相貌。
至随惑者。
略不言之。
雖略不言。
乘便明之。
唯識論雲。
已說根本六煩惱相。
諸随煩惱。
其相雲何。
頌曰。
随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悭诳谄與害憍。
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惛沈。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亂不正知。
論曰。
唯是煩惱分位差别。
等流性故。
名随煩惱。
此二十種。
類别有三。
謂忿等十。
各别起故。
名小随煩惱。
無慚等二。
遍不善故。
名中随煩惱。
掉舉八。
遍染心故。
名大随煩惱(已上)二十随惑。
一一名義。
論細解釋。
恐繁不引。
論釋二十随惑相已。
總相料簡。
有十二門。
通計子段。
成十六門(述記為十三。
而第十不見)第一假實門。
論雲如是二十随煩惱中。
小十大三。
定是假有。
無慚無愧。
不信懈怠。
定是實有。
教理成故。
掉舉惛沈。
散亂三種。
有義是假。
有義是實。
所列理教。
如前應知(已上)第二俱生分别門。
論雲。
二十皆通俱生分别。
随二煩惱勢力起故(已上)第三自相應門。
論雲。
此二十中。
小十展轉。
定不俱起。
互相違故。
行相粗猛。
各為主故。
中二。
一切不善心俱。
随應皆得小大俱起。
論說大八遍諸染心。
展轉小中。
皆容俱起。
有處說六遍染心者。
惛掉增時。
不俱起故。
有處但說五遍染者。
以惛掉等。
違唯善故(已上)第四諸識俱起門。
論雲。
此唯染故。
非第八俱。
第七識中。
唯有大八取舍差别。
如上應如。
第六識俱。
容有一切。
小十粗猛。
五識中無。
中大相通。
五識容有(已上)第五受俱門。
文繁略之。
第六别境相應門。
論雲。
如是二十。
與别境五。
皆容俱起。
不相違故。
染念染慧。
雖非念慧俱。
而癡分者。
亦得相應故。
念亦緣現曾習類境。
忿亦得緣刹那過去故。
忿與念亦得相應。
染定起時。
心亦[跳-兆+參]擾。
故亂與定相應無失(已上)第七根本相應門。
論雲。
中二大八。
十煩惱俱。
小十定非見疑俱起。
此相粗動。
彼審細故。
忿等五法。
容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