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五

首頁
    之時。

    立預流果。

    斷或證理。

    事圓滿故。

    證無為果。

    已滿足故。

    第十六心。

    獲有為果。

    安摸仿像。

    義圓滿故。

    若爾大乘見道。

    一念是一刹那。

    有何違妨。

    然順小宗。

    真相滿足上下八谛。

    第十五心。

    此間名為見道時分。

    第十六心已後。

    并是修道分位。

    道類智位。

    初果初念。

    章文言若從具縛入真見道。

    刹那頓斷三界四谛分别煩惱。

    得預流果者。

    必定即是真見道時。

    解脫道位。

    立預流果。

    以是頓斷頓證。

    實斷實證處故。

     章二若倍離欲人下。

    二倍離欲。

    此人昔日。

    在凡夫時。

    以有漏智。

    厭下欣上。

    伏斷欲界前六品修惑。

    此即或在外道法時。

    後入佛法。

    發心修行。

    乃至忍位。

    世第一法次刹那心。

    苦法智忍。

    見道初。

    無漏法現在前。

    今大乘宗。

    此初無漏。

    即真見道。

    斷三界見惑。

    次刹那心。

    即解脫道。

    是證空理。

    真見初念。

    正斷三界分别起惑。

    此一念時。

    兼永斷前所伏欲界前六品。

    俱生煩惱種子。

    其相見道。

    前十五心。

    即見道位。

    第十六心。

    修道初念。

    即成第二一來果體。

    六品修惑。

    已永斷竟。

    即居一來果。

    不言初果。

    是名超越一來果人。

    薩婆多宗。

    許有漏斷故。

    超越證入見道時。

    唯斷見惑。

    不斷修惑。

    修惑六品。

    以有漏智。

    前已斷故。

    成實論宗。

    不許有漏智斷。

    而許伏斷。

    雖許伏滅。

    非超越證。

    彼宗不立超越證故。

    今大乘宗。

    唯許以有漏智。

    伏滅煩惱。

    入見道時。

    兼斷已前所伏惑種。

    故此見道。

    即成第二果之向。

    名一來向。

    問見修二道。

    治道各别。

    各以當道。

    斷彼彼惑。

    今何以此見惑治道。

    得斷修道所斷惑種。

    豈非治道相雜亂耶。

    答治道各對。

    常途行相。

    今此兼斷。

    不同常途。

    已伏惑種勢力微劣。

    見道既為一來之向。

    故雖修惑。

    見下永斷。

    今章即明見道智下。

    兼斷已伏修惑種子。

    慈恩大師。

    所立亦爾。

    元曉大師。

    不許此義。

    治道别故。

    無雜亂治。

    二障義雲。

    斷見惑者。

    有其三人(乃至)倍離欲人。

    入見道者。

    兼斷倍欲。

    證一來果。

    已離欲人。

    入見道者。

    兼斷九品。

    證不還果。

    乃至後二種人。

    所以能斷修惑種子者。

    見道之品。

    實不能對修惑之品。

    是故不能永斷種子。

    但此種子。

    先已被伏。

    今更重加見道利鋤。

    故于彼種。

    伏斷作證。

    由此得修彼品治道。

    于欲界生。

    不複還受。

    是故賞功。

    加不還位。

    倍離欲人。

    準釋可解。

    超越道理。

    應如是知(已上)彼約已離欲者。

    作此解釋。

    今倍離欲處。

    引此文明義故。

    元曉師不許以見道智。

    斷修所斷惑也。

    問若不許此義者。

    倍離欲者。

    何時斷已伏修惑種子。

    答推思彼意。

    斷見惑已。

    然後别起修惑治道。

    斷彼惑種。

    若内證道。

    實斷證後。

    斷所伏惑。

    若聖教道。

    第十六心時斷滅。

    已伏修惑種子。

    是無間道。

    次念解脫。

    即一來果。

     章三若已離欲人下。

    三已離欲。

    亦名全離欲。

    以凡夫時。

    以有漏智。

    伏斷欲界修惑九品故。

    兼斷行相。

    如倍離欲。

    問欲界修惑。

    伏四品者。

    伏八品者。

    色界修惑。

    伏初禅乃至四禅者。

    無色界修惑。

    伏乃至無所有處者。

    如是等人。

    立何等名。

    答若薩婆多。

    許有漏斷。

    雖有所斷。

    非超越人。

    唯名行超。

    不名果超。

    向中有超。

    不至果處。

    四品斷者一來。

    次第證人。

    少有行超。

    八品斷者超越一來。

    而行超人。

    第三果。

    是次第證。

    初禅乃至無所有處斷者。

    超越不還行超。

    即不還果。

    次第證人。

    若大乘宗。

    如是伏者。

    一向皆是次第證人。

    非是行超。

    未斷種故。

     章如瑜伽說入見道果者下。

    二引證。

    言随其所應者。

    具縛倍離欲。

    全離欲。

    随此所應。

    成初果二果三果故。

     章斷俱生者第六識俱生下。

    二斷俱生惑。

    亦二。

    初斷第六識俱生。

    二斷末那識俱生。

    初中亦二。

    初總明品數。

    二别陳斷障。

    今初。

    言九地者。

    欲界。

    四禅。

    四無色故。

    言各有九品者。

    九地之中。

    每地各有九品修惑。

    謂上中下品。

    上上。

    上中。

    上下。

    名上三品。

    中上。

    中中。

    中下。

    名中三品。

    下上。

    下中。

    下下。

    名下三品。

    九地各九。

    故成九九八十一品。

    此六俱生。

    皆任運起。

    謂貪瞋癡慢身見邊見也。

    貪瞋癡慢。

    各有九品。

    身邊二見。

    俱是極微細。

    唯在第九品。

    九地各在第九品。

    故上二界。

    除瞋有餘五俱生。

    其五識中。

    各有貪瞋癡。

    欲界皆有。

    初禅三識有貪癡二。

    二禅已上。

    無眼耳身識。

    而有借起識。

    以借起識。

    有起貪癡。

    無色界中。

    無五識惑。

    唯有第六意識故爾。

     章又進修道人有其二種下。

    二别陳斷障。

    亦二。

    初标分。

    二一漸出離者下。

    随釋。

    亦二。

    初漸出離。

    二頓出離。

    今初。

    言漸出離者。

    前從具縛。

    入見道。

    得預流果人。

    三界修惑。

    全未斷滅。

    今進起對治道。

    斷欲界俱生惑。

    從上上品。

    至中之下斷之。

    即得第二一來果。

    從初乃至第六無間道。

    是一來向。

    第六解脫道。

    方得一來果。

    此後未起第三向治道已來。

    并第二果。

    此二果人。

    進斷下三品惑。

    乃至第九無間道。

    是第三向。

    其解脫道。

    名不還果。

    未起第四對治道已來。

    皆第三果。

    此人進斷上二界惑。

    從初禅一品。

    乃至斷非想地第九品惑。

    無間道心。

    皆名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