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順兩門。
答必有此二。
故百法鈔九雲。
第二見後束惑超者。
此即大乘說小乘義。
論雲。
一類二乘。
三界九地。
合為一聚。
九品别斷。
釋曰。
謂有一類初果将三界九地。
俱生煩惱。
八十一品。
都束為九品。
九地上上為一品。
上中為一品。
乃至九地下下為一品。
即斷此九品時。
而有二類。
一者容預斷。
九遍入觀斷。
斷至第九品時。
便超中二。
而得第四。
二者匆劇斷。
即一入觀門。
起九無間九解脫斷證。
至第九品時。
不名中二。
而名第四阿羅漢果(已上)釋曰。
頓出離人。
有此二類。
然頓出離。
是上利根。
多一坐斷。
而不可遮時有容預。
容預斷中。
或有一座斷三四品惑。
至五品。
或至八九。
起大加行。
斷煩惱者。
非唯一品。
斷多品故。
若小加行。
亦斷一品。
此如九遍容預斷者。
問于此容預匆劇斷中。
縱雖通九地。
于欲界。
分斷六品時。
何非一來果。
至九品時。
豈非不還果耶。
答雖斷六品及九品惑。
而進斷盡乃至非想六品及九品惑。
故過一乘不還果處。
是故不名一來及不還果。
問前三果中。
行超之者。
雖斷後品及上界惑。
唯得下果。
不由所斷之處。
此頓出離。
二三果處。
何不同彼。
答彼行超者。
僅至五品八品。
無所有處。
未得至彼六品九品等。
向中有超。
故名行超。
向唯是因。
非是果位。
今此頓斷九地各六品。
九地各九品。
進斷極有頂故。
非中二果。
九品盡時。
名阿羅漢。
章其末那煩惱下。
二斷末那識俱生。
亦二。
初明行相。
二釋妨難。
初中亦二。
初正明。
二引證。
今初。
言其末那煩惱行相微細等者。
末那識中。
我癡。
我見。
我慢。
我愛。
四惑相應識體微細。
故相應惑。
亦是微細。
義苑四雲。
七識恒行故。
煩惱微細。
縱其頓出離人。
智行殊勝。
亦不能頓緣。
故于第九地中。
與其修惑。
一處齊斷(已上)二障義雲。
若其末那相應四惑行相與品。
最為微細。
于三界中。
等無差别。
是故唯離非想欲時。
一時頓斷。
如瑜伽說。
末那相應任運煩惱。
唯離非想處欲。
故一時頓斷。
非如餘惑漸次而斷。
無相論雲。
第二執識。
及相應法。
至羅漢位。
究竟滅盡。
若見谛害煩惱識及心法。
得出世道十六心時。
畢竟斷滅。
餘殘未盡。
但屬思惟。
是名第二執識。
此中簡别二種斷義。
若意識中。
害煩惱者。
十六心時。
皆悉斷盡。
故屬見谛。
此第二識彼斷。
所餘唯羅漢位。
方究竟滅。
是故此識。
但屬思惟也。
依此等文故。
知末那非見道所斷(已上)第七識惑。
四皆微細。
其相全等。
非想地惑。
雖有九品。
皆是一等。
極微細故。
或九地各九品。
或九地中。
總成九品。
或同非想地中九品。
或與非想第九品惑。
一等無别。
是故斷非想第九品惑時。
末那諸惑。
與彼同時合斷。
問五識相應貪瞋無明。
何位何時伏滅斷盡。
答斷意識惑時。
五識惑随斷。
意識所引分别門惑。
斷見惑時。
與彼同斷。
俱生門惑。
向後三果斷意惑時。
随應同時随斷随滅。
彼伏滅時。
随意随伏。
非是别起。
五識治道。
别伏其惑。
别斷彼種。
章故瑜伽雲末那相應下。
二引證。
此出彼論第六十三。
如前所引二障義載。
言非想處欲者。
雖有四惑。
且舉我愛。
九地皆爾。
雖有餘惑。
舉其貪愛。
違出離故。
故斷惑門。
舉此欲惑。
言一時頓斷者。
斷非想地第九品時。
此末那惑。
同一念時。
頓爾合斷。
非想第九品者。
無色四地。
皆有貪等五俱生惑。
即第六識相應煩惱。
故非想地。
亦有意識相應五惑。
此五感中。
除身邊見。
餘三俱生。
各有九品。
身邊二見。
在第九品。
前八品中。
無此二見。
是微細故。
其第九品。
具有五惑。
斷無意識五俱生時。
兼斷末那四俱生惑。
與意五惑。
金剛心時。
同念合斷。
言非如餘惑漸次而斷者。
意識等惑。
于九地中。
九品漸次。
對治斷滅。
今末那惑。
雖有品數。
細同一類。
無有粗細。
唯障無學阿羅漢果。
故金剛心。
與意識惑。
一時頓斷。
不同餘惑九品漸斷。
章問何故前愚法二乘下。
二釋妨難。
愚法小教。
不言頓出。
彼淺劣故。
唯陳漸出。
今大乘宗。
談頓出離。
顯教深勝。
欲令小乘回入大乘。
故說頓出。
令小回向大乘深教。
次第漸增。
愚法教中。
唯立六識。
所斷煩惱。
唯六識惑。
不知七識。
不斷彼惑。
今大乘宗。
談二乘人斷末那惑。
非唯六識相應煩惱。
令小入大。
如是施設。
此即回心教宗所談。
問愚法小教。
二乘聖者。
既不知有第七末那。
故亦不知斷末那惑。
若爾。
彼教所被二乘。
實不斷滅末那惑耶。
又雖不知識。
冥有斷彼耶。
答愚法小教。
實斷末那相應煩惱。
非不知故。
不斷彼惑。
如真見道。
愚法不知。
冥入真見。
頓斷頓證。
說斷末那惑。
令小入大。
此亦回心教宗意緻。
上釋二乘斷煩惱障。
證生空理。
斷障得果行相門竟。
于時應長元年(辛亥)五月二十一日于東大寺戒壇院為實圓禅明房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右以嵯峨大覺寺所藏然師手筆之本校之
文化(辛未)十月望前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