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也。
四十。
問。
位異中結通十方義如何答。
義苑第三雲。
釋曰。
此一方說等者。
如說性起品竟。
十方一一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菩薩。
同名普賢。
各從本國來此作證。
皆雲我等佛所亦說此法。
與此不殊。
性起既爾。
餘會餘品例然。
故雲多文多句亦皆遍等。
三乘等教。
無結通之文者。
蓋随宜所談。
非通方之說也師雲。
今經說序分之時。
他方菩薩衆來至。
他方佛所如今亦說序分。
更無有差别今章一事者。
即一字雲事也。
今此一方說為主。
餘十方說為伴。
主伴合結集。
一部即今七處八會經雲也。
主伴共成一部之章釋此意。
四十一。
問。
今章位異者。
一乘位。
行布圓融二位。
共異三乘談明欤。
又舉圓融一位。
簡三乘差别位欤答。
師雲。
義苑記第三雲。
釋曰。
聖人之大寶曰位。
若無此位行無成故。
此有二種。
一行布門。
立位差别故雲上下。
二圓融門。
一位即攝一切位。
故雲皆齊仍一一位中攝一切位。
然有二門。
一諸位相是門。
則一切位是一位故。
十信滿處即便成佛。
二諸位相資門。
則一位中具一切位。
如十信中有十住乃至十地。
又十地雲。
在于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
餘如下者。
行位分齊中明之此記意。
上下二字。
是行布門。
皆齊已下文。
是圓融門釋也。
于圓融門中。
皆齊二字相即門也。
仍一一位中已下文。
是相入門也釋也。
此記心于一乘位分二位。
異三乘位欤。
師主料簡全同此義也。
四十二。
問。
行異以下。
文意如何答。
今章雲。
八者行異至更無優劣者。
是一色遍行也。
又一行即一切行等已下文。
是色色遍行。
義苑第三雲。
六位者。
前開十信。
後開等覺。
定散者。
入定出定之殊。
謂。
定散二善也。
雖狀其名。
非同三乘之隔曆故。
并一時修。
如東方常入定者。
東方入正定也。
西方常供養佛者。
西方從定起(已先)也。
隐顯俱成。
故雲亦不分身一時皆遍滿更無優劣者。
良以。
此宗修證一時故。
地前地上不分淺深之異。
又一行即一切行等者。
謂。
若起一普賢行時。
即遍一切行位。
一切德。
一切法。
一切處。
一切時。
一切因。
一切果。
窮盡法界。
具足一切攝入重重故。
通因陀羅網。
三乘地上各有分齊者。
前地不知後地功德。
何以故。
分破顯故。
況地前者。
以深而況淺。
以斷而況伏也。
四十三。
問。
圓教中。
施設法門時。
正以事相顯法門施設欤。
将總無量圓融事。
圓教事異三乘雲事欤答。
入法界品中。
本會中有三種現相。
答海會疑問也。
其三種者。
逝多是表。
有為緣起。
今章林地雲是也。
是若屬教者。
當始教緣起。
二重閣講堂。
直顯自體緣起。
今章舍雲是也。
是直華嚴法界緣起義也。
三虛空直是無為緣起法門也。
今章山等雲是也。
謂空中現須彌山等故。
若屬教者。
頓教中攝也。
今此三種緣起實義。
皆是圓教中托事顯法之法門也。
是以舉會文消文相一義也。
次若依末會心得者。
彌勒閣即是法門義。
今章雲舍也。
或廣尋五十五聖土所隔地土步步皆法界也。
以之今章雲地也。
次所見一一山林等。
一一是法界也。
是故今章雲山雲林也。
師主。
講雲。
路是路法界。
山是山法界。
海是法界。
如是可心得也。
四十四。
問。
本會之種緣起。
受何師口決。
如是心得乎答。
受覺賢三藏口傳。
法業法師。
即擇此三重也。
又請佛陀三藏之口決。
光統律師。
釋此三種緣起。
清涼引之釋可勘之。
義苑第三雲。
釋曰。
随有舍林等者。
謂花香雲樹。
即法界之法門。
刹土衆生本十身之體。
所以逝多林重閣忽然廣博。
三種莊嚴園林重閣虛空也。
以此三種之現相。
答彼海會之疑問豈非法門乎。
故此雲皆是。
或是行位者。
令彼海會頓證法界故。
或教義等。
普賢文殊依此開發故。
而不壞其事者。
壞相而作非不思議故。
仍一一塵中皆具法界者。
經雲。
華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
即斯義也。
随一事起皆悉如此者。
例餘一切也。
别法法皆彼此該收。
塵塵悉包。
遍互入者矣。
三乘但可說即空者。
幻有也。
即真如等者。
妙有也。
幻有為三乘之權。
妙有為三乘之實。
并非一乘故。
不同此也。
四十五。
問。
若以神通以下文意如何答。
師雲。
以下文通伏難也有人難雲。
若三乘中。
一向無此不思議。
如何首楞嚴經塵含寶刹。
淨名芥子納須彌可說乎雲伏難在之。
是故今章通之。
此義非也通也。
義範第三雲。
又若神通等者。
此顯示三乘果門業用。
故雲神通暫現此如楞嚴塵含寶刹淨名芥子納須彌是也。
非是彼法自性如是者。
揀非德相法爾如然也(文)。
本雲
奉寄附五教章聞書
勢本房
永正四年梅雨十一日
清淨光院可常住
右見聞抄九卷之内一卷阙之故。
以此一卷補欠雲爾
寬雅謹寫
天保八年秋借新别所本令書寫了
正智四十一世主道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