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散资之议

首頁
    有人相助,從豫州到兖州的行程便一路平安。

     數日後,曹操就帶着丁斐等從人到達了陳留郡。

    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在離着陳留縣還有十裡的鳴雁亭,就受到了隆重的迎接。

     曹操騎在馬上,遠遠就見旗幟招展,兵丁整齊,郡縣全體官員列立驿道兩旁。

    正當中有一位中年官員,頭戴委貌冠,身穿深服,肩披青绶,腰橫玉帶,相貌憨厚,笑容可掬——正是東郡太守張邈。

     張邈字孟卓,是曹操多年的朋友。

    長期以來,在解除黨禁、打擊宦官的鬥争中,他始終與曹操站在同一戰線上,特别是在何進當政的那段日子,兩人的交往更是愈加親密。

    董卓進京後,張邈也以假意逢迎的策略騙得其信任,被外放為陳留太守。

     曹操見他以這樣隆重的隊伍迎接自己,受寵若驚,趕緊下馬跑了過去:“孟卓兄,别來無恙啊!” 張邈笑呵呵走到近前:“可把你給盼來了,老伯父愛子心切,日日都在向我打聽你的消息啊!” “小弟家人承蒙你照料。

    ” “見外了。

    ”張邈拱手相讓。

     曹操環視着兩旁的官員:“小弟何德何能受此隆重之禮。

    ” “你今到此,愚兄添一膀臂,舉義之事可就矣!”張邈招呼着衆官員,“這位就是當年威震黃巾的曹孟德!”他這一聲喊罷,兩旁的官員紛紛一揖到地,頗為恭敬。

     曹操趕緊作了個羅圈揖,擡頭又見弟弟曹德也來了,兄弟相見甚為喜悅。

    曹操又将丁斐引薦諸人,大家也不上馬,與張邈說說笑笑往縣城而去。

     “要說董卓倒也慷慨,竟給了我這麼一個太守之職。

    ”張邈說這話的時候帶着笑,似是嘲諷又似是感激。

     “要說董卓一心敗壞大漢之天下我不信,他确有帶兵之才、用人之膽,而且還有心思重振朝綱。

    ”曹操鄭重道。

     “哦?”這種說法倒叫張邈十分意外。

     “但是董卓不通天下之勢。

    ”曹操搖頭歎道,“自我孝桓皇帝以來,天下黎庶窮苦民不聊生,先帝更是恣意享樂不思國政。

    黃巾之亂民生凋零,朝廷既鏟除小人,就應當興寬柔之道,與民休養生息。

    在生靈嗷嗷百廢待舉之際,董卓卻橫行剛愎私自廢立,這豈不是殺雞取卵?” 張邈理解了曹操的意思,也點頭道:“沉疴之人難受猛藥,饑馑之徒不堪硬食,這就是武夫當國的害處啊。

    ” “豈止是如此?最可惡的乃是他視人命如草芥,濫殺無辜,河南、颍川之民深受其害。

    ”曹操語重心長道,“孟卓兄,我從洛陽逃出的這一路上,到處是殘垣斷壁,百姓死走逃亡。

    泱泱中原之地,竟然被董卓的兵馬糟蹋成一片廢墟。

    長此以往社稷将危,為了我大漢江山之國祚,必須鏟除此賊!” “你還不知道吧,袁紹在渤海、橋瑁在東郡、袁遺在山陽招兵買馬準備舉兵,還有我弟張超也在廣陵籌劃軍事,衆人同心協力便可以聲勢大振,咱們也得盡快行動了。

    但是……”張邈停下了腳步,“不怕賢弟你笑話,愚兄實在不是治軍之才,行伍之事還要多多偏勞你了。

    ” “小弟自當盡力,不過義旗高舉之時,你可要出來做統帥。

    ” “我!?為政教化撫慰百姓愚兄還行,領兵打仗嘛……”張邈苦笑道,“隻怕我有那個心,卻沒那個力。

    ” 曹操瞧他一臉無奈,忍俊道:“孟卓兄誤會了,小弟并不是讓你沖鋒陷陣。

    我如今乃負罪之人,洛陽朝廷嚴令緝拿的要犯。

    由我做一郡兵馬統帥,無名無分豈不成了土匪頭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成……” “那好吧,愚兄便勉為其難。

    ”張邈欣然允諾,但是臉上的笑容卻漸漸褪去,“可是招兵的事情卻不好辦。

    雖然到任以來我已經調集郡兵,但是畢竟捉襟見肘。

    現在莫說去打董卓,隻怕董卓來攻咱都難以自保。

    陳留雖為兖州首郡,卻也不是富庶之地,特别是當年黃巾之亂,皇甫嵩與張角部曲幾番作戰于此,民生凋敝,戶籍減半。

    ” “可招颍川流民至此。

    ” “這我也想過,”張邈說着停下不走了,轉臉瞧着曹操,“但如今是荒年,錢糧不足就招不到人。

    流民一旦大量湧入反而會滋生事端,進而危害我郡。

    ” “難道不能尋此間豪強富戶募集錢糧嗎?”曹操沒覺得這有何難,“莫說别人的财産,就是我父親的财貨也夠武裝個兩三千人的。

    孟卓兄謙謙君子太過客套,其實不必待我前來,大可以與他老人家先議此事,想必我父定會……” 這話未說完,就感覺身旁的曹德拉他的衣袖并故意咳嗽了兩聲。

     曹操頗感詫異,便住了口。

    曹德卻趁機接過話茬道:“張郡将事務繁忙,兄長不要多延誤。

    以小弟之見,咱們還是上馬而行,速速回城,待我們父子相聚詳加叙談之後,再往郡府商議大事。

    ” 曹操何等聰明,一見弟弟把話收回去就知道必有内情,趕緊打圓場道:“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