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废立天子

首頁
    ,各自倉皇而去。

    曹操剛剛邁出殿門,身後董卓就叫道:“孟德!那件事你想好了沒有?” 曹操提了一口氣,轉身假作喜悅,谄笑道:“今日朝會群臣已贊同董公之意,下官甚感欣慰,今後亦願為董公驅馳。

    ”說着倒身便拜。

     董卓搶步上前一把攙住:“免禮免禮!你既肯助我,今後便是自家兄弟,不必講這番虛禮。

    待新君正位之後,我立刻表你總攝西園諸營。

    好好幹吧!” “謝董公栽培。

    ” 說話間,突見董旻慌慌張張跑來:“兄長!袁紹跑了!” “什麼?”連曹操也沒料到。

     “方才他離殿而去久久不回,我便派人去袁隗府中相問,哪知他根本就沒去那裡。

    我心中起疑,又差人往他家中觀看,隻見堂上王節高懸,他已馬不停蹄帶着幾個人出北門而去了。

    ” 董卓氣得胡子都翹起來了:“媽的!速速派人給我追。

    還有,他家眷不就在汝南嗎?派人去把他的妻兒老小都給我殺了!” “且慢!”周毖不知從哪裡走到近前,想必他一直待在不遠處,時刻觀察董卓的動靜。

     “仲遠,袁紹賊子已逃,你有何良策?”董卓扭頭道。

     周毖沉吟道:“夫廢立大事,非常人之智可及。

    袁本初不過蒙受祖恩之徒,不識大體,心生恐懼,故而出奔。

    董公若是捕之急切,勢必生變。

    想那袁氏一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于天下,袁紹若收豪傑以聚徒衆,英雄因之而起,則東關之地非董公之有也!” “嗯,也有道理……難道就叫他這樣逃了?” “非也。

    ”周毖斷然道,“以下官之見,董公不如赦之,擇一個偏僻小地,任他為郡守。

    袁紹喜于免罪,必定不再生患。

    ” 董卓似乎有些猶豫,又問曹操:“你覺得此計可行嗎?” 曹操趕緊趁熱打鐵:“周仲遠此言,實乃老成謀國之計啊!關東士人最重恩義,若能寬宥則義在于公,士人欽佩;若誅連其家則義失于彼,隻恐士人離心,因此生變啊!” 董卓一拍大腿:“好!大人有大量,且放他走,給他個小小郡守。

    反正他叔父還在我手心裡攥着,我就不信這小子能掀起多大浪來。

    ” 曹操松了口氣,心道:“你算是瞎眼了,袁紹之聲望遠勝鮑信,給他一郡之地,你便永無甯日了。

    ” “孟德、仲遠!你二人替我安撫諸臣,明天的廢立大典不可松懈。

    老夫講義氣,好好替我辦事,日後我虧待不了你們。

    ” “諾!”二人趨身而應,不約而同側目對視了一眼。

    雖不用語言,但兩人想法一緻:暫且逆來順受,哄着他玩吧! 第二日,即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九月甲戌,洛陽皇宮再次舉行朝會,這一次十七歲的皇帝劉辯、九歲的陳留王劉協以及太後何氏盡皆在殿。

    在董卓的授意下,尚書周毖出班,當衆朗誦策命: 〖孝靈皇帝不究高宗眉壽之祚,早棄臣子。

    皇帝承紹,海内側望,而帝天姿輕佻,威儀不恪,在喪慢惰,衰如故焉;兇德既彰,淫穢發聞,損辱神器,忝污宗廟。

    皇太後教無母儀,統政荒亂。

    永樂太後暴崩,衆論惑焉。

    三綱之道,天地之紀,而乃有阙,罪之大者。

    陳留王協,聖德偉茂,規矩邈然,豐下兌上,有堯圖之表;居喪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

    休聲美稱,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可以承宗廟。

    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後還政。

    〗 這篇以臣欺主的策命朗讀完畢,郎中令李儒搶步上前将顫抖不已的劉辯拉下龍位。

    可憐這位小皇帝,賴舅舅何進竭力相助才得登基,僅僅名不副實地在位五個月,就被廢為弘農王。

     耳畔萦繞着何太後的哭聲,群臣多有不忍。

    可就在大家還未反應過來的時候,董卓早親自将陳留王劉協抱到了龍位上。

    劉協年紀還小,似乎沒明白發生了什麼,他眨麼着小眼睛環視群臣,還沒意識到日後他人生的苦痛。

     群臣不知所措,不曉得這樣策立出來的劉協算不算真正的皇帝。

    司徒丁宮感覺情況不妙,趕緊對大家朗聲道:“天禍漢室,喪亂弘多。

    昔日祭仲廢忽立突,《春秋》大其權。

    今我等臣子量宜為社稷計,誠合天人,請稱萬歲!”說罷當先下拜。

    文武百官聞聽此言,知道若不下拜将禍事旋踵,趕緊跟着丁宮跪倒,對劉協三呼萬歲。

    而董卓卻一臉驕縱立于小皇帝身邊,分享着群臣的跪拜。

     不過曹操等一些細心的大臣,似乎還從丁宮的話中品味出一些弦外之音。

    他提到祭仲廢忽立突,此乃春秋鄭國之事。

    但祭仲卻是在宋人威逼之下才廢公子忽,改立公子突為鄭厲公的。

    身為鄭國顧命大臣,卻在敵國威逼下更易君主,這實在算不上什麼美談。

    丁宮學識淵博,絕不會用典用錯,他放着伊尹、霍光兩個光鮮的例子不比,反舉出祭仲的例子,這恐怕也是一種不祥的預兆吧! 曹操九叩已畢,起身望着新任皇帝,不禁生出一片感慨:天下之事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定數,昔日先帝晏駕,臨終托宦官蹇碩輔保小兒子劉協。

    何進帶領士人幾番争鬥才殺死蹇碩,策立大皇子劉辯。

    誰料萬般辛勞一場空,董卓這一來,龍位終究還是歸了小劉協……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