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如何安排?”
文祥不曾開口,寶鋆說了:“吳仲宣在江蘇多年,現在曾滌生移師北上,糧台還要靠他。
不如奏請留任吧!”
“話是不錯。
你要知道,同為一‘督’,價錢可不一樣。
”恭王低聲說道:“把吳仲宣那個煮熟了的鴨子給弄飛了,上頭未見得依!”
看到恭王畏首畏尾,銳氣大消,李棠階頗為不耐,當時就把水煙袋放了下來,紙煤兒扔在痰盂裡,那模樣是有番緊要話要說,大家便都注目了。
“王爺!”李棠階的聲音很大,“大局動蕩,兵貴神速,如何援山東,保京畿,該有個切實辦法談出來。
今日之下,何暇談人的爵祿?”
話鋒是對着吳棠,而鋒芒畢露,在座的人都有被刺了一下的感覺,隻是這一刺就象下了針砭,精神一振,都朝“援山東,保京畿”的大局上去想了。
“文翁責備得是。
”恭王略帶慚愧地說,再要有話卻已被李棠階打斷。
“王爺言重!我豈敢有所指責?不過,談維持大局,在外既然少不了曾滌生,在内就少不了王爺。
内外相維,局勢雖險無虞!王爺仍舊要不失任事之勇,才是兩宮太後不肯讓王爺‘自耽安逸’的本意!”
這番話說得很精辟,而且是所謂“春秋責備賢者”之義,恭王深為敬服,謙抑而懇切地點着頭。
同時也真的受了他的鼓勵,擺脫各種顧慮,很切實地談出了一些辦法。
會議未終,宮中又發下來幾道軍報,是山東巡撫閻敬銘和直隸總督劉長佑奏報僧王陣亡,撚軍流竄,防區告警的情形,山東自曹州以北數百裡間,一片緊張氣氛。
閻敬銘已經由東昌趕回省城濟南去部署防守,此外就隻有山東藩司丁寶桢的三千人,扼守濟甯,奏折中特地聲明“能守不能戰”。
“濟甯過去就是曲阜,聖迹所在,地方自然要出死力保護,撚匪也不敢冒這個大不韪,西面大概不要緊。
”
大家都同意曹毓瑛的看法,然則東面和北面呢?曹州東北就是直隸省界大名府一帶,劉長佑親自在那裡督剿,但兵力也很單薄。
“曾滌生打仗,一向先求穩當,等他出兵,恐怕緩不濟急。
”恭王沉吟了一下,面色凝重地說:“又非大動幹戈不可了。
”
這表示調兵遣将,很有一番斟酌,天色已晚而非片言可盡,大家都主張一面商議,一面下旨。
于是先把派曾國藩即行“前赴山東一帶督兵剿賊,兩江總督着李鴻章暫行署理”的上谕拟好,由軍機章京敲開宮門,送了進去。
兩宮太後正在悼念僧王,慨歎旗将後起無人,當年進關,縱橫無敵的威風,盡掃無遺。
看到進呈的旨稿,不免又提到曾國藩,虧得罷黜恭王一案,沒有上蔡壽祺的當,把曾國藩牽連進去,不然此刻就很尴尬了!且不說曾國藩自己的想法如何,朝廷也不好意思再責以重任。
兩宮太後心裡都這麼在想,卻都未說出口來,隻是很快地钤了“禦賞”和“同道堂”兩方圖章,仍舊送了出來,由軍機以“廷寄”的方式,交兵部連夜派專差,飛遞金陵。
軍機處的會議,移到了恭王府,但與會的人,除了軍機大臣以外,隻有一個兵部尚書載齡。
這個被慈禧太後譏為“筆帖式”的大臣與會,隻因為他數字記得熟,那裡有多少兵馬?問他便知,省得去查。
經過徹夜的會商,大緻算是部署停當。
那時已交醜時,在内廷值日的官員,平常在這時刻也就該起身,預備進宮,此時自不必再睡,更不必回府。
恭王派人煎了極濃的參湯,備下極滋養的點心,加上一遍一遍的熱毛巾把子送來擦臉,所以雖然辛勞了一晝夜,精神倒都還能支持。
一早進宮,值班的軍機章京已經把例行的事務都料理清楚,預先知道今日召見,要在禦前敷陳軍務,并已預備了一張直、魯、豫、皖、蘇五省的地圖。
恭王親自仔細看過,另外加上了一些記号,卷起備用。
平日軍機進見,總在辰正時分,這天特别提早,自鳴鐘上七點剛過,蘇拉就來禀報:“上頭叫起。
”見了面,慈禧太後先就訝然問道:“怎麼?你們臉上的氣色都不大好!”
“臣等因為軍情緊急,商量了一夜,到現在不曾睡過。
”
“哦!”兩宮太後異口同聲地,雖未再說什麼,但感動嘉慰的神色,相當明顯。
“臣等商議,京畿重地,務須保護,總要教撚匪一人一馬不入直隸境界,才是萬全之計。
現在拟定了三方面兜剿的方略,請旨施行。
”
接着恭王便在禦案前展開了地圖,其餘四樞臣也立近禦案,幫着講解。
由兩江北上的軍隊,雖由曾國藩統帶,其實“淮軍”已代“湘軍”而起,所以李鴻章的責任甚重,除了劉銘傳一軍,原已奉旨由徐州北上,應該嚴饬加緊赴援以外,另外責成李鴻章在所屬各軍内,抽調勁旅,由上海乘輪船循海道北上,或者由膠州登岸,西趨濟南,或者由天津登岸,南下山東,這樣就可趕在撚軍前面,迎頭痛剿。
慈禧太後心中一直存着一個疑問,曾國藩出省會剿,由南往北襲撚軍的後路,豈非把他們由山東往直隸攆?這時一聽恭王的解釋,才算明白,“對了!”她欣快地說,“是要這樣在前面攔住才是辦法。
可是李鴻章的隊伍趕得上嗎?”
“火輪船走得快,隻要劉長佑和閻敬銘能把撚匪擋一擋,有那麼半個月的工夫,淮勇就可以占先。
”
“那麼,劉長佑、閻敬銘能擋得住擋不住?我看直隸和山東的兵力都單薄。
”
“臣等已經都核計過。
”恭王從容答道,“能夠抽調精兵增援直、魯。
”
恭王口中的“精兵”,是号稱知“洋務”,以兵部侍郎參贊直隸軍務,并在總理通商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