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三章

首頁
    謂“位極人臣”。

    靈桂家開中門迎接,而且先有管家到轎前回明,“不必降輿”,大轎一直擡到二堂滴水檐前,變成“硬進硬出”。

     靈桂已經病得不能起床了。

    在轎前迎接的,是靈桂的兒子孚會,年輕還不大懂事,幸好有靈桂的女婿榮祿照料,周旋中節,井井有條。

    略作寒暄,李鴻章便問起老師的病情。

     “家嶽的病,原是氣喘宿候,逢秋必發,隻不過今年的來勢特兇,一發不可收拾。

    ” “喔,”李鴻章問道:“請誰看的?” “請的薛撫屏。

    ”榮祿搖搖頭,“他說:不救了!拖日子而已。

    ” “唉!”李鴻章微喟着說:“我看看老師去!” “相見徒增傷感。

    中堂不必勞動吧!” 這是謙詞,李鴻章當然非看不可,“白頭師弟,”他說,“見得一面是一面。

    仲華,請引路。

    ” 于是到了靈桂病榻前,白頭師弟,執手相看,都掉了眼淚,榮祿硬勸着将李鴻章請到客廳。

    本來可以就此告辭,況且拜客名單雖删減了一半,也還有長長一串拖在後面,不容久坐。

    但李鴻章為了榮祿的緣故,決定把握這個無意邂逅的機會,稍作盤桓。

     “後事想來都預備了。

    ” “是!”榮祿從衣袋中取出一張紙來,“遺折的稿子拟好了,請中堂斟酌。

    ” 這也是一種“應酬”,而李鴻章因為一生沒有當過考官,對于他人請看文章,最有興趣,居然戴起眼鏡,取來筆硯,伏案将靈桂的遺折稿子,細細改定。

    這一下又花了半點鐘的工夫。

     榮祿稱謝以後。

    提到李鴻章此行,少不得有一番很得體的恭維。

    李鴻章倒也居之不疑,不作謙虛的客套,等榮祿的話完,忽然問道:“仲華,你今年貴庚?” “今年三十八。

    ” “可惜!”李鴻章大搖其頭,“我為國家可惜,正在壯年,如何容你清閑?醇王處事,我樣樣佩服,就這件事上頭,可不敢恭維了。

    ” 榮祿很灑脫地笑了一下,“被罪之身,理當閉門思過。

    ”他說:“至于七爺對我,提攜之德,實在無話可說,将來補報也總有機會的。

    ” “眼前就是機會。

    ”李鴻章說,“京營加饷,似乎勢在必行。

    加了饷自然要整頓,這個差使,仲華,依我看非你莫屬。

    ” 榮祿聽出他的言外之意,隻要自己有所表示,他樂意在醇王面前進言推薦,其實自己與醇王的關系,又何勞第三者費心?醇王的短處是不免多疑,果然李鴻章在他面前為自己說了好話,他隻以為自己有倒向北洋之心,反而引起猜忌。

     這樣一想,頗為不安,怕李鴻章魯莽從事,好意變得不堪承受,因而接口答道:“這是中堂看得起我。

    如果七爺覺得我還可以效一時之馳驅,我又何敢崖岸自高?多承中堂指點,一兩天之内,我就去見七爺。

    ” 這是暗示:有話他自己會說,無須旁人代勞。

    李鴻章是何等腳色?自然一聽就懂,“這才是!”他連連點頭,鼓勵他說:“醇王知人善任,笃念舊情。

    仲華,你真不必自外于人。

    ” ※※※ 等李鴻章一走,榮祿又拿他的話細想了一遍,覺得适園之行,必不可少,而且愈快愈好。

     因此,這天午後,策馬徑往傘子胡同。

    這幾年蹤迹雖疏,但畢竟不是泛泛的關系,所以醇王聽得門上一報,立即延見。

     見了面,先問起靈桂的病情,榮祿是早就想好了的,不能無故谒見,要借他嶽父的病,作個因頭,所以此時正好借話搭話。

     “我嶽父的病,是不中用了,一口氣拖着,隻為有心事放不下,特地叫我來求王爺。

    ” “喔,他有什麼心事?” “還不是身後之名!”榮祿說道:“我嶽父平生最得意的事,就是蒙宣宗成皇帝朱筆親點為傳胪。

    宗室照例不能得鼎甲,所以,這個傳胪,更為可貴,将來的谥法上,要請七爺成全。

    ” 旗人對谥法,特重一個“靖”字,因而醇王問道:“莫非他想谥文靖?” “這倒不敢妄求。

    ” “那……,”醇王想了一下說:“反正這會兒也還談不到此。

    将來内閣拟字的時候,你自己留意着,到時候說給我就是了!” “是!”榮祿随手請了個安:“我替我嶽父給七爺道謝。

    ” “你來就是這件事嗎?” “也不光是這件事。

    ”榮祿答說:“這一陣子,很有些人在談旗營加饷的事。

    有人來問我,我說:旗營加饷是七爺多少年來的主張,隻要部庫有餘,這件事,七爺一定會辦。

    不過現在大辦海軍也是要緊的,萬一一時辦不到,大家可别喪氣,反正有七爺在,就一定有指望。

    ” 這最後一句話,是醇王頂愛聽的。

    他一生的志願,就是練成一支足以追步開國風烈的八旗勁旅。

    當年太祖皇帝的子侄,各張一軍,太宗英武過人,隻兼領正黃、鑲黃兩旗,即令到了順治年間,睿親王多爾衮的正白旗收歸天子自将,亦未及八旗之半。

    自己能夠掌握全旗,又能重振入關的雄風,那是多麼快心之事! 醇王的這個心願,從肅順被誅,剛掌管神機營的時候,就已為自己許下了。

    他讀過許多兵書和名将的史傳,也細心考查過僧王帶兵的手段,确信對部将士卒,唯有恩結,才能得其死力,能得其死力才能無間寒暑,勤加操練,成為能攻善守,紀律嚴明的一支精兵。

    然而,二十年來,他始終隻是在“恩結”二字上下功夫,勤加操練固然談不到,能不能“得其死力”亦沒有把握。

    說來說去都因為他自己覺得恩結得還不夠深。

     這一次醇王是下定決心了,要大刀闊斧地裁汰比“綠營”習氣更深的各省爛兵,省下軍費來“恩結”旗營。

    不過,“旗營加饷也不是白加的。

    ”他說,“咱們得要想個法子,切切實實整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