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叁 人生篇

首頁
    不得不知的人生經驗 人之所患,莫甚于不知其惡; 人之所美,莫甚于好聞己過。

     人之所貴,莫甚于明理好義; 人之所鄙,莫甚于寡廉鮮恥; 人之所尊,莫甚于慈悲喜舍。

     一念之間 唐朝的鑒真大師感于日本僧侶求法的摯誠,興起将佛法傳弘至東瀛的念頭,12年之間曾7次嘗試;到了老年,雖然雙目失明,卻不忘這最初的一念,他曆盡艱辛終于完成了心願,将佛陀的戒律播揚于日本。

     鑒真大師的一念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而整個日本佛教文化的發展、人民的生活也因此大大改觀。

    一念之間包含所有的時空、人我對待。

    一念之間在時間上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在空間上超越東西南北十方。

     一念之間如虛空之擁有宇宙,一念之間如白駒過隙之迅速,我們的一念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一絲“小小”的微笑,給人無限的歡喜; 一聲“小小”的愛語,給人無邊的受用; 一件“小小”的善行,給人無量的因緣; 一則“小小”的故事,給人無盡的啟示。

     佛眼看世界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如何做功德 一個午後,我正要從東山去佛學院上課,遠遠見到寶橋那邊有一位矮小、駝背、小腳的老太太吃力地走着。

    我趕緊上前和她說:“請到朝山會館休息!” 她自顧自地往前走,眼看她急着想從不二門前的石階下山,我隻好上前和她比手畫腳地說:“歐巴桑,這邊的石階有100多層,對您可能不太方便。

    那邊有一條斜坡路比較好走,我帶您去,好嗎?”我帶着她走了一段路,才放心回去。

     數年後,我到馬來西亞弘法,她來電邀我見面,捧出一個牛皮紙袋,對我說:“這些給您辦教育。

    ”打開紙袋一看,竟然是80萬元的教育基金。

     後來,我每回到馬來西亞她都拿出二三百萬給我。

    聽說其他佛教界人士向她化緣,她卻不肯捐出一毛錢。

    有人問她為什麼對我特别,她說:“我這樣窮酸模樣的老人到佛光山,他毫不嫌棄,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法師。

    因此,就是要我把一切都捐給他,我都心甘情願。

    ” 她,就是黎姑。

     做功德、做善事要把握機會。

    社會上有一些人對于“及時行善”非常疏忽,對于“及時行樂”倒是非常認真。

    有的人想要做善事,但是一拖再拖,等到真正要發心的時候已經沒有錢了。

    特别是做官的人要懂得及時行善,所謂“公門好修行”,否則等到官位一去,哪裡還有權勢做好事呢?至于商業巨賈,也不要等到别人求助于你才去施舍,自己有餘就應及時行善。

    錢财如流水,流水一去不容易再回來,為什麼不及時行善呢? 與王永慶同為台灣石化産業的先驅者趙廷箴曾經說過:“我們會賺錢,但是我們不會做善事,我們需要宗教界來幫我們做功德。

    ”可見社會上有很多人還是樂善好施的,隻是不得其門罷了。

    其實,功德的範圍很廣泛,并不僅限于金錢,所以人人都有能力做功德。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做功德呢? 其一,以物質金錢來做功德。

    過去佛教設有磨坊、當鋪,乃至施茶、修橋等,以利益衆生;近年來,佛教徒也會以物質金錢做功德,支持各地道場發揮弘法利生的功能,如舉辦文教活動、慈善救濟等。

    另外,現代人工作忙碌,不能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有人也會把平時的儲蓄拿出一部分作為善款布施,或以物質資助生活上有困難的人。

    小小布施,對布施者而言不算什麼大事,但如“貧女點燈”一般,一錢布施同樣獲福無量。

     其二,以服務奉獻來做功德。

    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今天社會上有一種善良風氣是很可貴的,即不少人會到各個機關團體去任義工:到醫院裡做義工,到寺院裡做義工,到學校裡擔任愛心媽媽,到沙灘、山林、公園、大街小巷去掃地清理垃圾等等,都是以服務奉獻來做功德。

     其三,以語言贊美來做功德。

    有錢,用得不當會造罪;出力,你出力他出力,也沒有那麼多事情可以做;因此,比出錢、出力更高一層的功德就是語言贊美。

    說好話不怕多,一家說好話,家庭和樂;人民說好話,國家安定;全世界的人都說好話,世界則能祥和歡喜。

     其四,以心意祝福來做功德。

    或許你說我沒有錢,不會做事,也不會說話,沒關系,别人做好事時我心裡歡喜,就是最大的功德。

    所有功德中以心的祝福功德最大,因為物質的布施功德是有形、有相、有量、有邊的,而心的祝福卻是無形、無相、無量、無邊的。

    比方“在三寶加被下,希望你健康快樂”、“誠心希望你福慧雙增”等,别人做功德我們心存歡喜贊歎,這也跟對方具有同等的功德。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