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叁 人生篇

首頁
    們中國,還要知道有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你要把心擴大起來,大得如虛空,包容天地。

    宇宙中的一切衆生是我心内衆生,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内的世界,所以覺悟的聖者本心以外,沒有衆生,沒有聖果。

    我們講發心,用現在一般世間的觀念叫做立志向。

    年輕的時候先學習立志,一有了志願,可以說無事不辦,一有了發心,也可以說無事不成。

    我們要自己開探自己的能源,将我的智能、我的能力、我的心意,心香一瓣貢獻給大家。

     發心,發什麼心? 一、發慈悲心,人我無間。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沒有慈悲,任何學說都可以視同魔說。

    我們經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和方便是每一個人所應實踐的佛法。

    人與人之間如果有慈悲,彼此就能和諧相處;把慈悲推廣到一切衆生身上去,物我無間,任何生命都要他人的愛護和關心。

    現在社會所提倡的愛心運動,其實就是佛教的慈悲。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是增加人際關系的不二法門。

     二、發信願心,常随佛學。

     我們要有信心,要有願心。

    信心門裡有無盡的寶藏,因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我們不要以為青年人隻講知識,還談不到信仰;其實不可小視信仰,不管哪一種宗教、哪一種學問,都必須要有信仰。

    無論從信仰裡信好信壞,都會有一定的效果。

    我把信仰分成幾個層次,最好的當然是正信,正信之下是迷信,迷信之下是不信,不信之下是邪信。

    邪信,信錯了很危險。

    不信也不好,不信什麼都沒有。

    迷信比不信還好一點,你不要以為看到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禱告祈願沒有什麼意義,其實那種人格的崇高、心地的善良仍然是值得贊美的。

    迷信也很有力量,我自己信仰佛教,人家說我正信佛教固然很好,人家說我迷信佛教也不要緊。

    所謂迷信,不知為什麼要信的叫做迷信,信仰沒有意義的叫迷信。

    但另一方面,所謂信仰,不講條件,沒有要求,隻是一味心甘情願地為所信的奉獻一切,這也可稱迷信,“為主義犧牲”,“為傳教殉難”。

    假如一定要問為什麼,可能力量就差了。

    所以有人笑我迷信,我們不必辯論,反而為自己歡喜,覺得很好,我還能找到迷信。

    當然,佛教并不是倡導迷信,而是要正信。

    正信,一定要信實實在在有的對象,一定要信清淨圓滿聖賢,一定要信有力救度我們的大力者。

    因為真正有信願的人,才能常随佛學。

     三、發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發心中最高的大心。

    所謂有上弘佛道、下化衆生的心,就是菩提心。

    我們不可小視菩提心,菩提心一發,可以說成佛有餘。

     菩提心有青年的熱,有青年的力,可以說菩提心就是青年純潔的心。

    青年人有百折不撓的勇敢,有悲天憫人的善良,正合乎佛教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提心。

     四、發無我心,擴大完成。

     衆生執我,所以沒有辦法解脫;慈悲有我,慈悲就有了對待;信願有我,信願就有了所限;菩提有我,菩提就無法完成。

    “要學佛法先無我”,此無我,并非要我們毀滅自己,而是成就自己,擴大自己,完成自己。

     佛光菜根譚 每日說一些歡喜的話, 每日做一些利衆的事, 每日讀一些益智的書, 每日度一些有緣的人。

     看破生死的智慧 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内心; 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恒。

     人,有沒有來生 1984年,威廉·帕克因為殺人而被判刑。

    在囚房内他開始研讀佛教,7年後,帕克成為堪薩斯州監獄内唯一的佛教修行者。

    帕克說:“最大的禅思是對死亡的思考,我必須掌握死亡,盡管對死亡我仍然覺得棘手。

    佛教說死亡是一個大謊言、一個大迷惑,我現在知道,這個有形的身體是工具會死亡,但裡面的東西将會繼續生存下去。

    ” 随着死刑日子漸漸接近,新道法師為帕克舉行了受戒儀式,帕克有了新的法名“永恒的山”。

    在證書上,一位法師為他題寫:“當你離去時,要有像山一樣的尊嚴,相信你的生命是持續不斷的。

    ” 有人說,人死如燈滅,一死百了,哪有來生?這是迷的斷滅見。

     也有人說,人有來生,一顆顆種子種到泥土裡都會再開花結果,會有來生;人死以後,當然還會再來做人,不會改變。

    這也是迷的常見。

     說人死了以後沒有來生的斷見,和說人死了以後一定會做人的常見,都不是人生的真理。

    人死不是如燈滅,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随着業報因緣,五趣流轉,六道輪回,行善的人間、天上,行惡的地獄、惡鬼、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