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靠機智,才能獲得青睐。
有個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到一家公司遞上名片,想介紹自己,卻被無情拒絕。
年輕人不以為意,表示:“沒關系!我下次再來拜訪,請您收下我的名片。
”沒想到,對方竟将他的名片撕成兩半,并從口袋拿出一元錢,說:“撕一張名片,賠償你一塊錢,夠了吧?”豈知這位年輕人竟開心地收下銅闆,說:“一塊錢可以買幾張名片,我是欠你的。
”随即再遞出一張名片。
這位年輕人的謙虛、誠懇終于打動了老闆。
如果求職時有如此不氣餒的精神以及随機應變的能力,一定能夠獲得錄用。
求職時拿出履曆表,面試的人看你的年紀、經曆,就能看出你的能力、人品以及定性。
所以一旦錄取了,一定要盡心盡力,主動積極地付出,這樣才能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佛光菜根譚
向困難挑戰,其實是向自己挑戰,
能一鼓作氣,通過考驗,
我們的人生才能從突破創新中獲得無限的意義。
人應具備怎樣的應變能力
小鎮有處水泉,可醫治各種疾病,很靈驗。
一天,一名斷腿的退伍士兵向那邊走,有路人看見,說:“可憐的人,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讓那條腿再長出來嗎?”士兵聽到了,轉身說道:“我不祈求有一條新腿,而是祈求上帝幫助我,讓我失去一條腿後也曉得怎麼生活。
”
達爾文的進化論說“物競天擇,适者生存”,人類要有應變的能力才能生存。
人出生到世間,居住的地方會有遷移,寒暖的氣候也有許多變化,尤其職業的适應、人事的調節,這些都要講究各種應變能力。
做人不能一點變化都沒有,讓人覺得你執拗而不随緣。
中國人講究圓融的哲學,在不違反法律、道德之下,人人都應該懂得進退之道,要具有應變的能力。
人要具備那些應變能力呢?
一、處理憂患的能力。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晴天不能不防備下雨,白天不能不知道黑暗到來。
人要有處理憂患的能力,這是生存之要,如平時的防火、戰時的防空,乃至出外旅行時用品的準備等。
人能建立憂患意識,也有預防、處理的能力,則何懼之有?
二、堅忍突困的能力。
人生在世,就算是帝王也有他的困難,富商也有富商的困難,沒有人敢說他的人生從沒有困難。
人不能被困難打倒。
經濟陷入困境,不能坐困愁城,要能脫困緻富;為情所困,要能知所進退,感情是雙方的,不是單方面的,何必為他痛苦?一個人要能想得開、放得下,才能夠堅忍脫困,才不至于鑽死胡同。
三、緊急措施的能力。
人遇到急病,要知道趕快送醫急診,或做各種急救措施;家中失火了、遭竊了,或有地震等災情發生,都要有緊急應變的措施。
尤其是在一個團體、一個機構,負責人更要有緊急措施的應變能力。
忽然停電,忽然斷水,不要說一個主管要負起責任,就是一個做總務的管理員也要有相當的應變能力,才能化解災難。
四、臨場調度的能力。
經常可見一個活動開始了,邀請的主賓不到、參加的人數不夠;上課了,忽然發現沒有帶課本……種種意外的發生,都要做臨場的調度。
有軍事學家說,打勝仗容易,打敗仗時臨時調度更是要有大本領。
五、化繁就簡的能力。
應變能力中,重要的是不能忙中更忙、忙中錯亂,要能忙中有閑,化繁為簡。
化繁就簡是節省時間和人力的最佳方法,做事懂得簡化才能成為有擔當的通才。
佛光菜根譚
學而能用,是真學;
知而能行,是真知;
真學真知,是智慧。
态度決定成效
有兩個農夫,兩家的地隻隔着一條水渠。
一天,甲興奮地說:“看來今年的收成不差!”乙說:“這有什麼可高興的?一天天地土裡刨食,受苦受累,粗茶淡飯的!”甲說:“在自己的地裡耕作,看着莊稼成長,豐收的希望就在眼前,怎麼不開心呢?”乙不以為然,不久就把土地出租給甲,自己去城裡打工。
幾年後,甲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乙一事無成。
大部分的人每天至少1/3的時間在工作,有很多人甚至視工作為生命。
對守成的人來說,工作隻是生計;對有抱負的人而言,工作是又一次學習;對有企圖心、懂得規劃者而言,工作則是理想的實現。
同樣是工作,什麼樣的态度才能幫助我們得到更多的成長?
一要建設誠實倫理的态度。
一個人在社會上要能立足,最先要學習的就是倫理觀念。
有家庭倫理,就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有工作倫理,就能遵章守紀、敬業樂群。
另外,誠實的做事态度也很重要,無論上級是否在眼前,不管人前人後,恪盡職守,不開小差,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
二要發揮主動服務的擔當。
“全壘打王”王貞治剛到日本參加宇野球團,有一天球團代表對他說:“如果以球場上的表現和對團體的貢獻,應該減你薪。
不過,我們決定增加你的薪水。
”王貞治很驚訝。
球團代表接着說:“因為你非常珍惜我們的球。
”原來,王貞治當時負責管球,經常把打破的球撿回宿舍,每晚花一兩個鐘頭縫補。
原意隻想做好分内之事的王貞治,想不到自己的主動服務和擔當赢得了球團的肯定。
可見,做事熱誠、有擔當的人,能在小事中創造非凡的工作價值。
三要培養學習求教的謙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盡善盡美很難,總會有不足之處。
因此,要永遠保持學習的精神,不斷追求向前,才能日有所進。
在學習過程中,以真誠的心意、謙虛的态度求教,相信教導者也會受感動而傾囊相授。
四要促進人事和諧的歡喜。
我們都覺得做事容易做人難,其實,人際關系融洽,事情會更容易處理。
不可忽略廣結善緣的重要。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我們和氣待人,對方必也會以禮相待。
除了外在的人事和諧,還得注意内在的歡喜;随時保有歡喜心,不僅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對别人的慈悲。
佛光菜根譚
工作要不拖延,能敬業而不偷懶;
報告要不隐瞞,能積極而不頹唐;
上示要不違逆,能受責而不怒顔;
随衆要不特權,能圓融而不極端。
無懼譏謗
昔時有位宰相,氣度寬宏。
有一天,他的弟弟要到外地去做官,哥哥說:“你脾氣不好,我擔心你的事業不能順利。
”弟弟說:“不會啦!我聽哥哥的教導,别人對我的譏諷毀謗我都不會計較!”“真的嗎?假使有一個人在你臉上吐一口口水,你怎麼辦?”“我不和他計較,把口水擦幹就算了!”哥哥頓了一下,說:“如果是我,我就不這樣做。
别人所以對你唾面,就是因為不高興你,你把它擦了,那麼他會更不高興。
這種情形下,讓它自己幹了,不必用手去擦,這才算是達到忍耐的上乘功夫。
”
人行走世間,一定會忍受很多的譏嘲毀謗。
處此情形,一個人如何給予自己力量?那就要從譏謗中學習莊嚴福慧。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聽到别人對他的譏諷毀謗,不但不會氣憤,反而覺得如飲甘露。
布袋和尚曾經說過:“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幹了;你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
”從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布袋和尚對于别人的毀謗打罵處理得多麼灑脫自在。
一個人,從他懂得人事開始,所遭遇的譏諷毀謗不知多少。
譬如備受社會大衆崇拜的胡适先生,也是“譽之所至,謗亦随之”。
試觀世界上偉大的聖賢,哪一個不是從譏諷毀謗中成就出來的?譏諷毀謗會打倒一個人,但是,它隻能打倒庸懦無能的人,打不倒有理想、有抱負、有熱情的人。
對于譏毀,我們要把它看作莊嚴我們福德智能的逆增上緣,千萬不要讓它激起你的嗔恨心。
《成實論》記載:“惡口辱罵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如華雨象。
”小人物與大人物的區别,從應付外來譏毀的态度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李炳南居士初到台灣弘揚佛法的時候也遭受到很多麻煩。
當時李炳南居士總是謙和地說:“善知識,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做佛!”甚至于又說:“善知識!謝謝你,你給我的這種難堪,是在消除我的罪業,謝謝你給我消除罪業的機會。
”由此看來,譏諷毀謗不但對人沒有壞處,對一個真正有作為的人而言反而成為莊嚴自己、增長福德智能的助緣。
黑暗就是光明的預兆,外來的拂逆更是行善的逆增上緣。
也可以說,沒有譏諷毀謗,就顯不出偉大的人格,顯不出聖賢的節操。
至于如何忍耐譏諷毀謗,我提出下列三點來說明:
一、不說譏謗。
譏諷别人的話不說,毀謗别人的話不說。
一個人如果發覺自己平時好說别人的閑話,那麼,從現在起絕口不說,這就是不惡口。
二、不聽譏謗。
不要理會外傳的譏諷毀謗。
一個人如果經常注意外傳的謠言,則心裡會愈難過,一難過就愈沒有力量、沒有心情去做其他事情。
要知道,“是非之言止于智者”,一個有智能的人絕不會亂傳謠言,當然更不會輕易聽信謠言。
三、不怕譏謗。
譏諷可以消除我們的罪業,所以不但不必懼怕譏諷,更可以把譏諷轉變成激勵身心的力量。
佛光菜根譚
不說是非是厚道,不辯己非是高見;
揚人善事是報恩,隐人過惡是修德。
治世管理之學
下等領導,要盡己之能;
中等領導,要盡人之力;
上等領導,要盡他之智;
高等領導,要盡衆之有。
管理者的素養
有一天,楚莊王和群臣議論國事,大家議論來議論去都不如楚莊王高明。
莊王于是悶悶不樂地坐在書房,申公巫臣關心地問道:“何故使君王不悅?”莊王說:“每個時代都有聖人賢人,關鍵隻在于是否被人發現。
能得到聖賢為師者,可以成就王業;能獲得其友誼者,可以成就霸業。
我自知能力不足,可是輔佐我的群臣謀士都還遠不及我,照此看來,楚國的前途很危險,這正是我悶悶不樂的原因。
”
楚莊王因為能正确地評估自我的能力,而且敢起用能力強的人,後來終使楚國興盛。
因此,管理者不一定要很能幹,但是必須善于溝通協調,心如大海一般包容所有——有包容的肚量,一切便能為我們所擁有。
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