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者折服,讓逞強好勝者心生畏懼,讓貪贓枉法者知錯反省。
所謂“家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的力量進駐到每個家庭的中堂,此即慈悲能征服一切的證明。
佛光菜根譚
以仁慈代替武力,才能得到永久的和平;
以忍耐代替勇敢,才能得到永恒的力量。
唯有慈悲,能化幹戈為玉帛,消怨怼于無形;
唯有慈悲,能結善緣轉逆境,成事業度衆生。
執著
有隻蜘蛛爬向牆上已經破碎的網。
牆壁雨後潮濕,蜘蛛爬不久就會往下掉,一次次掉下來,再一次次地向上爬。
甲看後,歎氣道:“我這一生不正是這樣忙忙碌碌而無所得嗎?”從此他更加萎靡消沉。
乙看後,說:“這蜘蛛真蠢,為什麼不從那邊幹燥的地兒繞着往上爬呢?”他得到啟示,懂得變通。
丙看後,被蜘蛛的執著感動,從此他愈加堅強。
“執著”是好還是不好?擇善固執,未嘗不好;執非為是,執邪為正,那就不好了。
“執”在佛法裡分“我執”、“法執”。
“我執”就是執我為是,以我為重。
我見、我聞、我思、我知,什麼都以我為中心。
“我執”的人不知有人、有理、有大衆,執著自我的人難以相處。
“我執”以外還有“法執”,也就是對于是非、善惡、長短、高低、有無,不是執有,就是執空。
“法執”重的人執大、執小、執方、執圓、執偏、執邪,對一切法偏激執著,難以圓融。
世間上的人因為不能破除“我執”與”法執”,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執著:
一、觀念的執著。
自己認定的東西,就執著,不能修正。
如果正确倒也罷了,不正确的卻也要執著、計較。
執著隻會局限自己,束縛自己,使自己不能擴大和圓融,到最後不能進步,也無法成功。
二、文字的執著。
唐朝王勃在《滕王閣序》寫有“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自覺文辭美妙,天衣無縫,沾沾自喜,一直在金山寺的沙灘上吟誦這個句子。
金山寺的老和尚聽了批評道:文字貴求簡單,如用“落霞孤鹜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把“與”和“共”包含在其中了嗎?王勃大悟,從此放棄執著。
三、習慣的執著。
有些人對自己的習慣非常執著,喜歡什麼顔色、喜歡什麼環境,隻要合乎自己的心意,不管别人喜歡不喜歡,他就是執著自己的習慣。
然而人不能隻覺得自己的習慣就是對的,如果别人不認同、不認定,也要改變自己的習慣才好。
四、思維的執著。
從思維的方式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看出一個人的智慧,看出一個人的能力,看出一個人的人緣。
慈航法師一再告訴世人要“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不要讓自己的思維方式離經叛道,或者空洞,或者偏執,或者不切實際。
思維講究實用,講究合乎衆議。
五、情感的執著。
人的另一個名稱叫做“有情”,所以人類的感情最容易自私、執著。
與我有關的、我愛的,都是好的,都是對的;與我無關的、我所不愛的,就不關心。
感情上的執著最容易犯錯,感情是一片遮闆,遮住了眼睛,看不到他人,看不到世界。
在感情裡執著,私愛、溺愛、錯愛就發生了;能把愛執放下,一切訴諸公正、公開,就不會給情愛蒙蔽了。
六、理想的執著。
對理想是應該執著,但是也要注意理想合不合乎時宜。
時代不斷在進步,社會不斷在變化,思想也需要求新、求變、求全。
人要有理想,才能定目标,理想是一切事實之用,事實是一切理想之果。
理想也要淨、要正、要全,尤其要善、要美,才值得堅持。
佛光菜根譚
人生唯有少執著,多放下。
對名利不執著,對權位不執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
對情愛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随緣随喜的解脫生活。
職業生涯的錦囊
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由它自幹了;
你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
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早晨,我遇到櫃台小姐曾淑芳,她是從天主教辦的文藻外語學校畢業的。
我問她:“你在這裡服務,對佛教有沒有信念?因為你在天主教裡受教育的時間很長,現在接觸了佛教你有什麼感想?”她說:“我沒有信天主教,相反的,我很喜歡佛教。
不過,我在天主教裡面得到一種啟示,就是神父修女們都很重視奉獻,他們對人生充滿着樂觀,而他們的樂觀是從奉獻中獲得的。
”
我們希望未來的前途能夠成功,首先要養成一種觀念: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一般人是從貪欲心中去追求快樂,從個人自私中去占有快樂,從物質享受中去尋找快樂。
而要想獲得内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掃除自私自利的觀念,淨化自己的身心,變化自己的氣質,莊嚴自己的思想,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助人為快樂之本。
在佛教裡,奉獻也是快樂之本。
一個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獻,根本不夠資格與宗教接近。
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犧牲就是奉獻。
如果我們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從奉獻着手。
你們現在有什麼東西可以奉獻給别人?說“我有能力為大衆服務”、“我有智能貢獻給大家”,這固然很好;假如你說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智能,怎麼辦呢?其實還有一樣可以奉獻的:至少你看到别人成功了,能生起随喜之心,給人一句贊美的話,哪怕是給人一個笑容,點一個頭,布施給人快樂……這些都可以算是奉獻。
所以,奉獻不一定講究物質上的給予,而是在付出一片真誠的心。
我們對于救度衆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誰的擔當氣魄,對待朋友、師長、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誠懇切的真心,對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能的信心。
所謂奉獻,不外奉獻我們一顆真誠清淨的悲心,這是最寶貴的。
此外,我們也看到社會上多少有名望的人——過去稱“員外郎”,現在稱“慈善家”、“太平紳士”——他們在社會上受到衆口贊揚,表示他們有聲望。
聲望并非憑空而得,必須經過多少的犧牲奉獻,例如捐助公益、回饋社會,或是供養福田、奉獻大衆。
由于他們播下了喜施奉獻的種子,經過時間累積才有聲譽崇隆的果實。
所以,一切都要有因,才能有果。
以奉獻為樂的人,可說是具有菩薩性格的人,其提升自我的人格不但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
人人若能發願如蠟燭一般照亮别人,奉獻一己之能,以助人為樂,在工作中犧牲、服務、奉獻,不僅在團體中能順利生根,也是未來事業成功的一大助緣。
佛光菜根譚
太陽因為輻射熱能而給人溫暖,
花朵因為散發芬芳而令人喜悅,
大海因為包容萬有而被人重視,
人生因為積聚慈悲而受人尊敬。
地位
有隻老鼠在佛塔安家,每天享受豐富的供品。
每當善男信女們燒香磕頭時,老鼠暗笑:人類不過如此,說跪就跪下了,處在我的腳下呢!一天,野貓闖進來,将老鼠抓住。
老鼠連忙聲明:“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野貓譏諷它:“人們跪拜,是向着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向着你!”
人生關心的問題很多,其中有一個最令人挂念的事,就是自己的地位如何。
諸如在家庭裡的地位、在公司裡的地位、在朋友中的地位、在親人中的地位等等,總要求得一個合乎自己身份的地位。
一、席次的地位。
開會、宴會、集會,我坐的席位能代表我的地位。
如果我是默默無聞的大衆,當然不計較席位;如果我的财富多、官職大,就會計較席位是否合乎我的身份。
所謂席位,一般客人坐定之後,忽然來了一位貴賓,則要搬家,為其讓出席位。
《水浒傳》裡很多好漢集中在梁山,就是以地位來定身份:第一寶座呼保義宋江,第二寶座玉麒麟盧俊義,第三寶座智多星吳用……現在社會宴客或會議,有方型的席位,有圓型的席位,有長條型的席位,有的還用座位卡排定席次,以免坐錯位置亂了身份,也就亂了地位的次序。
二、官場的地位。
地位的前後、左右、上下,在官場中分得最清楚,各種官階不能錯亂。
官場的倫理,官做得愈大,愈有權威;愈有權威的人,愈有權力講話。
其實,也不能說官場勢利,官場總有大小或前後,以定尊卑秩序。
三、社會的地位。
有的人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在學術界也沒有地位,他隻有在社會上謀取地位。
例如,急公好義,為人正直,主持公道,他會赢得一定的地位;樂善好施,不落人後,凡是公益,全力以赴,他也會赢得社會的地位;發言中肯,可以成為意見領袖,就有社會地位;當然,著書立說,造福鄉裡,關懷大衆,他也會赢得社會的地位。
民間就有很多這樣的社會領袖,具有社會地位,為社會人士所尊重、贊美。
假如一個民主政治真的“選賢與能”,這些有社會地位的人就會很容易當選。
四、曆史的地位。
有的帝王施政有方,赢得他在曆史上的地位;一場戰争,不論勝敗,隻要是一個英雄人物,也會赢得他的曆史地位。
例如關羽、嶽飛、文天祥、史可法,都有他們的曆史地位。
其實,小人物也能獲得曆史地位,例如武訓乞讨興學,現在興辦教育的人都以武訓為榮。
老子、孔子、孟子并未做過大官,但憑他們的道德、智慧,也能赢得曆史地位。
因此,人不必灰心,隻要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曆史不會辜負人,都會賦予其地位。
佛光菜根譚
感情若是一廂情願,則難天長地久;
财富若是巧取豪奪,必有敗壞之虞;
名聲若是嘩衆取寵,終将遭人唾棄;
地位若是坐享其成,便會引起非議。
調氣
徒衆問我一個問題:“如何做到不生氣?”其實,生氣即表示沒有力量。
不生氣的法門,除了懂得排解外,就是忍。
因為忍耐可以激發心中的力量,有力量自然就不會煩惱,不會動心,不會起嗔,且能越挫越勇。
忍到最後就是一種智慧,有了智慧看世間萬象,還有什麼值得生氣?
人的情緒,喜怒哀樂,都會影響到人體的氣息出入,如果出息入息不能平衡,必然有傷身體。
佛教的禅法教人打坐,調身、調息、調心,其中調息就是調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