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都希望要做一個管理者,而不希望被人領導。
其實,管理者固然要有能力,能被人領導也是不容易。
而作為一名管理者,也有其管理者的性格,才能盡領導之功,成大衆之事。
怎麼做才是一位好的管理者?一、待人要平和有禮。
作一位管理者,對待你的部下乃至與所有相關人等往來,最要緊的,要能親切和藹,要讓他感到你很平易近人。
有雲:“将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衆叛。
”愈是最高的領導者,你的态度愈平和有禮,部下也會生起恭敬心,接受你的領導。
二、做事要精簡有道。
作為一位管理者,要關照的層面會很多,但是你不能過分地繁瑣、過分地啰唆。
繁瑣令人厭,啰唆令人煩。
化繁就簡,受領導的人才會清楚明白你的原則方針,才會願意跟随你一起做事。
三、論理要中道有分。
一個事業團體一定有其創辦的理念,身為管理者,你必定要認識并抓穩這一個理念,無論做什麼事情才不會有所偏差閃失。
尤其要有分寸,不可以偏左或偏右,持之以正,中道行事,才不會偏失大方向。
四、領衆要融和有義。
人心最大的陋習是“同歸于盡、嫉妒偏狹”,因此統理大衆必須要有融和的雅量。
隻有融和,才能寬大和衆;隻有融和,才能彼此交流。
不但融和,更要有義。
“與人交,要有情有義;為人謀,要有忠有信。
”你對人有義,不必領導,他也會願意接受你、跟随你。
“善将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
”你有寬宏的胸懷、平等的精神,不仗勢,不淩人,不清高,對于跟随的人多提拔,多贊美,有過予以承擔,有功給予分享,自然能獲得部屬的擁護。
佛光菜根譚
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
最壞的管理,就是自己言行不一。
經濟的繁榮需要企業大小共存
2008年,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各國人民對此無不擔憂,大家的生活因此發生了變化。
經濟改變世界,經濟改變人生。
人類的曆史就是一部經濟史,舉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沒有一項可以離開經濟。
經濟與民生息息相關,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厚實經濟,富國裕民,則仁義道德也難以獲得推行。
管仲說:“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孔子也說:“富而好禮。
”
經濟改變世界,經濟改變人生!在經濟繁榮的地方,文化、道德必然提升;無知、貧窮,會造成許多的罪惡。
由于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一些公司行号關門歇業,許多人賦閑在家,如何複興經濟成為當務之急。
否則長此以往,社會的治安必然更加惡化,人心更加難以端正,國家自是難以安定。
經濟早已走向全球化了,紐約股市漲跌、華爾街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全世界。
經濟像海浪起起伏伏,有的地方衰退,有的地方繁榮,具有周期性,并不足為慮;目前最受大家關注的是,一些小型企業漸漸受到大财團所吞并,經濟幾乎被壟斷了。
對于大企業大集團過分發展,政府應該加以約束制衡,否則富可敵國也不是好現象。
對于小型企業,要靠國家和大型企業的輔助,讓其有成長的空間。
大集團跟小企業能互依互助,才能讓全民都有發展的機會,讓财富如活水一樣流通,繼而創造均富的社會。
說到均富的社會,經濟、财富要像活水一樣,流動的活水才不會發臭。
錢财也要讓它流動,富人的錢财要造福平民,平民的努力也可以換取富人的财富,貧富要相互支應。
佛教所講的布施、喜舍,就是要讓錢财互相回饋,而不隻是買賣的貿易,财富應該成為人間愛心的交流。
希望社會上多一些人格高尚的富豪,讓人不隻是貪求,全民不要隻是向錢看,人人都應該講道德、和諧、責任、包容,彼此互相尊重;不投機取巧,不貪贓枉法,不要藉勢苟得,不要非法經營,大家都做誠信的國民,才能使國家經濟真正繁榮。
佛光菜根譚
天下物,應歸天下用;
天下财,應還天下得。
老二哲學
台灣企業家張姚宏影女士曾經說:“我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向多少人鞠躬彎腰才得到的。
”對于她的肺腑之言,我引以為知音。
回想慈航法師曾說:“如果要人讨厭你,你盡可挺胸昂頭!”西諺也說:“宇宙隻有五尺高,要能容下六尺之軀必須低些頭!”
人都喜歡做老大,不喜歡做老二,因此中國人有句俗諺“甯為雞首,不為牛後”。
其實做老二的人,好像一座橋、一瓶潤滑油,一個團體若能有這樣的靈魂人物,氣氛必定和諧,政令也易通達實施。
做老大要有做老大的條件,若條件不足,擔子也挑不起來。
而一個優秀的老二比主管還難當。
提供下列四點“老二哲學”:
一要輔助主管領導。
主管在領導上若有不圓滿,有欠缺之處,做老二的人就要輔助他,上下協調,讓團體平安。
好比諸葛孔明忠誠輔佐劉備、劉禅,鞠躬盡瘁,留下千古美談。
在外人看來,這樣的工作好像很辛苦,但一位懂得舉重若輕的老二,會懂得成功不必在我,自然心甘情願付出一切。
二要幫助屬下建功。
做屬下的人都希望被提攜或是有磨煉表現的機會。
身為副主管,與屬下更親近,自然了解如何激勵手下,使他們更願意投入工作,獲得成就。
培才愛人,是副主管愛護提拔屬下、凝聚團體力量的基本胸襟。
團體有了成長力,必定處處朝氣蓬勃。
三要代人承擔過失。
無論從事哪種行業,難免有功有過。
做人要能功成不居、過失不诿。
一個團體中如果人人争功诿過,則不能和諧,無法發展。
因此當屬下有了過失,做人處事無法周圓時,做老二的人要替屬下多承擔一點;有時為了大局發展與未來,做老二的人也要懂得為主管多擔當一些,表示自己有力量承擔。
四要功勞與人分享。
一個團體的功勞或是好事,要能與衆人分享,因為有大衆才有個人。
有好處要不争利,有利益要不能獨占,不論多少功勞,一定要有這個觀念:“這個功勞是大家成就的,應該分享給大家,将光榮歸于大衆。
”一間公司、一個團體,會因有一位好的老二而得到很大的利益。
謙沖為懷的個性、堅持遠大的目标,是新一代領導者應有的風範。
人的很多煩惱都是因為不懂退做老二,若能懂得“老二哲學”,自會有另一寬廣的空間。
這也是我們現代社會需要的。
佛光菜根譚
擔當老大,能夠領導群倫,固然很好;
做個老二,配合成就他人,也很偉大。
老大要能愛護弱小,老二要能尊重前輩。
領導人的層次
有人問一個著名企業家:“您事業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企業家拿起粉筆在黑闆上畫了一個圈,但留了一個缺口:“你們問我事業成功的秘訣,那就是:我不會把事情做得圓滿,就像畫句号一定要留個缺口,讓我的屬下去填滿它。
”
現代社會重視集體創造,個人一枝獨秀的成就畢竟有限,集合大衆的智能可以締造更大的成果。
所以在工作時與别人接觸,要互相尊重與包容,凡事要以辦好事情為前提。
領導人要培養“成功不必在我,光榮歸于大衆”的氣度。
領導是一門學問、一項藝術,也是一種功德,領導人要能為大衆謀求福利,要為大衆減輕負擔,要為大衆計劃未來,要為大衆擔當責任。
領導的哲學,有上等、中等,也有劣等,就看領導者的能力如何。
領導得法的人,他的屬下如沐春風,團結合作;否則,離心離德,或故意搗蛋,或求去他往。
領導人的層次有哪些呢?
下等領導,要盡己之能。
下等的領導人,他徑顧表現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能力,把所有的事情都給他一個人做了。
這樣的領導者确實了不起,也很能幹,但他隻是表現自己,忽略了團隊合作的意義,不算高明,隻能算是一個下等的領導人。
中等領導,要盡人之力。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如果一個領導人,他的心量如海,不揀粗細,可以盡人之力——也就是說,部屬有什麼力量,都讓他發揮出來。
這是中等的領導人。
上等領導,要盡他之智。
一位上等的領導人,他不但會讓每個人的力量都用出來,還要把各人的智慧才智都發展出來,百家争鳴,百花齊放。
這是上等的領導人。
高等領導,要盡衆之有。
更高一層次的領導人能夠“盡衆之有”,讓跟随他的大衆,沒有一個人不奉獻他的能力,沒有一個人不把他的智慧貢獻出來,甚至沒有一個人不把他的心統統奉獻出來,如佛門有謂“色身歸于常住,性命付予龍天”,大家群策群力、群心交心,彼此都肯交心,做起事來就會省力。
“盡衆之有”,這就是最高的領導人了。
《荀子》雲:“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
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
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
佛光菜根譚
最高明的管理原則,是讓團體能産生共識,
是能讓上下打成一片;
最良好的管理方式,是以授權來代替幹涉,
是以己心來體恤他情。
忙是人生的滋養劑
一個人如果怕做事,偷懶,如何會有成就?人之會起煩惱心、不安,都是因為不懂得用功、時間太多所緻,所以忙是人生的滋養劑。
忙,是多數人的生活形态,隻是每個人所忙的事情不一樣。
有的人為國家忙,有的人為社會忙,有的為家庭忙,有的人為自己忙。
忙,是整個人類所不能少的生活。
人要不忙,除非他讓金錢去替自己忙;再要不忙,兩手一攤,雙腳一伸,跟死神打交道,就不會忙了。
“忙”,也有不同的層次:
一、氣定神閑的忙。
同樣是忙,有的人忙得一團紛亂,忙得很辛苦;有智慧的人,按部就班,忙得氣定神閑。
所謂“人忙心不忙”,有的人懂得交辦,有的人懂得授權,有的人懂得分工,有的人懂得指揮。
很多複雜的事物,經過能幹的人化繁就簡、提綱挈領,雖然事情多,但一點也不覺得忙。
因此,懂得忙中偷閑的人,就是再忙也有安閑的時刻,不至于忙得讨厭生活、讨厭忙,他反而喜愛忙,從忙的當中隻覺得人生很充實。
這樣的忙,人生會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