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腸胃。
粥能養生,所謂“一碗慈心粥,勝飲人參湯”。
東西煮得太硬不易消化,煮得太爛又會流失營養。
熟而柔軟恰當的飲食,對于一般人,乃至病者或老者都适宜。
六、飲食宜淡,才能耳聰目明。
濁食辣味,讓人暴躁混沌。
“吃得口腹之欲,傷得五髒六腑”,何如“口中吃得清和味,腸腹無礙神腦明”?粗淡菜根香才能讓我們神清氣爽、耳聰目明。
俗話說:“能吃是福氣,貪吃生煩惱。
”《大薩遮尼幹子經》也說:“噉食太過人,身重多懈怠;現在未來世,于身失大利。
睡眠自受苦,亦惱于他人;迷悶難寤寐,應時籌量食。
”
佛光菜根譚
素食除了對人體健康、衛生外,更能長養慈悲的心地、忍辱的性格。
尤其能養成有恒的耐力,這是世界上任何事業成功的必備條件。
月亮的啟示
有個小偷,想潛入一戶富有人家中行竊,帶着自己的小兒子見習。
小偷對兒子說:“你在門外幫我把風,看到有人來了就通知我。
”正當他準備下手的時候,兒子忽然在門外大叫:“爸爸,有人看到我們了!”小偷一聽,帶着兒子落荒而逃。
跑了很遠的一段路,小偷停下來問兒子道:“剛才誰在看我們呀?”兒子說:“是月亮在看我們!”
這則笑話旨在說明:沒有人知道我們做壞事,難道天不知、地不知嗎?難道因果和諸佛菩薩不知道嗎?所以不是沒有人知道!就算沒有人知道,至少自己心裡也要明白。
一個正人君子即使獨處一室,做任何事情都如被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那般戒慎恐懼。
所以古人有謂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誠信然也!
佛法說:“守持戒法如明燈,可以照破癡暗;守持戒法如明月,可以自在我心。
”月亮象征着我們的自性,每一個人自性中都有無限的寶藏,假如能識得自家寶藏,何用偷竊他人寶物?
月亮,自古以來就為善人、好人、情人、詩人所喜愛。
一輪明月挂高空,引來多少文人雅士吟唱,所謂月朗星稀,人生幾何,在人生苦短的感歎中似乎隐藏着幾許壯志未酬的愁緒悲懷!亦如古來多少的民衆,往往有冤無處申,有苦無處訴,隻有舉頭問明月,黯然神傷!
其實,月亮象征光明、圓滿。
一些熱戀中的情侶兩情相悅,對月盟誓,希望月下老人作為彼此的見證。
然而世事無常,月下老人又何能做主呢?“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月亮有陰晴圓缺的循環,人生也有悲歡離合的際遇;月圓月缺,道盡了世事的滄桑、人生的無奈!
詩曰:“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照過古人的月亮,現在依然無私照亮了我們,古月猶在,時人已逝!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月亮,将來會繼續輝耀來者,但是将來的月亮又何能照耀我們呢?時序的輪替,人事的無常,難怪詩人要寄月感懷了!
或謂:“月到中秋分外明,人生能度幾中秋?”月亮缺了,又有再圓的時候;月亮暗了,又有再明的時候。
可是,我們的人生去了,什麼時候再來呢?
古德說:“月圓月缺猶存月,本來無暗複何明?”月亮在我們看來有月圓月缺、月明月暗,其實這是星球運轉以及月亮受到烏雲障蔽使然,對月亮本身而言并無圓缺明暗,它自始至終都是明亮如故。
因此,吾人若能心如日月,無論月圓月缺、月明月暗,月亮是常在的,所謂“太陽挂高空,明月照心靈;我心有日月,何懼無光明”。
佛光菜根譚
鏡上灰塵,擦拭即淨;大地黑暗,日出即明;
芭蕉空心,剝卻即無;柴仲火炬,撲滅即熄;
春開百花,風吹即謝;三冬寒冰,春回即融;
衆生妄想,一悟即了;癡迷無明,證者了知。
粥中有道
宋朝名相範仲淹,年輕時家貧,苦讀三年,每日以粥果腹,終得有成。
他說:“粥中有道。
”
《摩诃僧祇律》說“粥有十利”:姿色豐滿、增加氣力、補元益壽、安樂柔軟、辭辯清楚、喉舌滋潤、容易消化、老病适宜、消渴解饑、調和氣色。
有一首打油詩說:“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細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
有客隻須添水火,無錢不必作羹湯;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
”
在過去中國農村,貧窮之家大都有吃粥的經驗,有時能用白米煮粥也大為不易,大都是豆類、雜糧煮成。
東漢光武帝劉秀平亂于饒陽時,天寒地凍,糧食不繼,大将馮異弄來一碗豆粥進獻,饑寒俱解。
劉秀後得天下,下诏賞賜馮異。
現在由于生活水平提升,家家戶戶早餐不是牛奶面包就是果汁雞蛋,很少有人吃粥了。
偶而吃一頓清粥稀飯,還是人人喜歡;尤其老年人或大病初愈者,許多人都很歡喜食清粥。
現在還有一些文人雅士組成“粥會”,以示風雅。
所以,物質本身沒有好壞,在于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