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及三重。
如之不可說不可說衆蓮繞也。
是則不可說花藏界也。
故百千衆蓮繞之文。
師說有二說是也。
若一曼陀羅中台三重尊一一蓮别别在水中者。
為行者行道旋繞。
雲何供養諸尊。
通道文如何。
師說若随者道場隻是水中也。
(長久二年九月中旬)
又雲。
百千衆蓮繞者有二意。
謂第七卷意。
十方台葉不可數知故。
今此花藏世界台葉具足。
乃至十方亦具台葉。
故雲百千衆蓮繞也。
故即彼第七卷意。
于大海觀之。
大海之上十方衆蓮圍繞也。
今此傳法軌借彼第七卷文。
觀成一花藏世界之中百千蓮繞。
其衆蓮者。
一曼陀羅八方所在諸尊蓮花也。
衆蓮之間不隔大海故。
彼此意異也。
不可相濫(雲雲)。
(寬德三年四月上旬)
問。
百千衆蓮繞各有莖耶。
師曰。
不可爾。
唯于大蓮上觀之。
(長曆四年九三十日)
百千衆蓮繞。
一說雲。
十方不可說不可說各各花藏世界也。
以此台上為中。
十方花台繞之。
一說雲。
此一花藏界界會聖衆所坐各各蓮花也。
可思之。
(寬德二年十月上旬)
第七卷意。
水中中心白蓮并百千種蓮繞。
皆是各各花藏世界也。
謂各以自界為主。
餘界為伴。
即是十方台葉互為主伴義也。
同
師曰。
五色道是隻界緣也。
非行道院。
謂内院四門之外有五色界緣。
是非行道院。
問。
爾者何雲四方普周匝一門及通道耶。
答。
是非行道之地。
隻是界道故雲通道耳。
問。
爾者内院無行道院欤。
答。
無之。
問。
爾者行者或入内院供養中台之時入何道耶。
答。
行者辄無入内院。
文不見耳。
即以第一重佛室等為行者出入之際耳。
但中台九尊供安時。
越五色界入通門置供耳。
五色界道是中台院界緣道也。
而其通門之前亦不絕之。
是緣道色故耳。
其中台院無行道院供養院。
又辄爾無入中台内耳。
第一重院分為三。
一行道院。
二供養院。
三尊位。
其尊位分為二。
一尊位道。
二界緣道(三色界也。
二三重亦爾也)。
又胎藏内院五色界道。
通門之處不絕之。
而諸佛等通門。
出入無妨。
但行者内院不出入故不越五色也。
(寬德二年十一月上旬)
其五色道隻是地之色也。
謂或以五色米粉布之。
或黏五色粉塗之。
其第一重院有三線道。
或隻白線也(不同雲。
其行道供養外緣等。
随一純色界。
瞿醯白色雲雲)有三線道故分為四分。
内方第一分是行道壇也。
即行者之道也。
第二分是置供壇也。
第三分是尊位壇也。
第四分是界緣也(如世人之房室等有緣也)其第二重院第三重院之三緣道為四分亦爾也。
而其第一重之界緣同中台。
以五色為界緣。
第二重赤白黃三色用之。
第三重隻白色用之。
問。
第三重白色界緣之外有飲食道牡丹草之地耶。
答。
牡丹草之地是現圖圖畫曼荼羅有之也。
至地曼荼羅者不安之耳。
(寬德三四上旬)
問。
釋雲。
一重院分四。
行供尊外也。
或雲。
三分即有三線道故也。
爾者其界用何物耶。
答。
隻是以絣線絣界也。
非引線也。
問。
爾者何準轉字輪品雲有三線道耶。
答。
以線絣界道故雲線道也。
又如線引之故雲線道也。
非實線也。
故釋四絣定處文雲。
一一重分為三分。
其○裡一分行道。
次一分供。
次一分尊位。
次界緣(雲雲)已絣量文。
問。
于白壇地面絣定方界。
并一一重如上雲之。
絣界三界道也。
爾者用何物用何色耶。
答。
用白色之粉絣之。
非用黑等。
故釋雲。
其行道及供養處外緣等随作純一色界。
瞿醯雲。
但用白色(雲雲)問。
此文是說一重内小界道也。
爾者于白壇面絣定方界用白色之文何。
答。
理往可爾故也。
問。
釋雲。
分三分法。
先于第一重外取一分作界緣○超得稍通座位雲何。
答。
殆可為齊尊位壇廣欤。
一髻尊陀羅尼經雲。
以檀香湯和白粉竟。
于粉中染其神線絣着地上(雲雲)。
已上。
(同日)
又釋雲。
師曰。
通門前最外橛邊亦立标。
如常木欤。
屈上線也。
若瑜伽阇梨不立标不屈上線。
隻觀想拳線出入越之也。
想過已如故也。
又凡去門遠意可出入者。
以無挂礙身越之而勿生越想耳。
(同日)
問。
絣線用五色欤。
答。
不爾。
隻是白線也。
即以白粉絣之故也。
(寬德二年十一月上旬)
又大悲壇中台第一重同五色界也。
二重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