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八章 我赢了

首頁
    的戰略意圖能百分百實施,不會有妖蛾子出現。

    哪知道朝鮮軍隊居然很幹脆地徹底退出了戰鬥,不知去向。

     李大提督看似威風八面,肚子裡其實辛苦得很。

    他不但要算敵人,還得算自己人,時刻提防友軍使陰招逼迫自己和日軍死磕。

    這一仗下來,身上固然帶了不少傷,心神更是勞頓不堪,所謂身心俱疲。

    而幾位朝鮮大帥,個個囫囵滾圓完好無損,打下平壤後更加紅光滿面不說,居然還企圖搞小動作,被自己阻止後更以拒不執行自己命令的行為來抗議,李如松當然勃然大怒。

     也因此這種怒火之盛,才會達到即使朝鮮國王出面還依然擺不平,最後隻能把李镒撤掉并押送後方進行審判的程度。

    我認為這種小題大做,恰好說明這是李如松在借題發揮,不然無法解釋他為什麼為了這點事連人家國王的面子都不賣。

     再說小西行長連夜狂奔,比來時更快,再次上演了一出生死時速。

    小西途經中和、黃州,可這兩處的日本守軍聽到平壤隆隆炮聲,早已逃散,還被當地的朝鮮義軍追着捅了幾刀。

    當下他不敢有絲毫停留,直奔鳳山而去。

    這裡有大友義統駐紮的數千人,可以為他們抵擋明軍的追擊。

     鳳山距平壤有五十裡,小西跑了半夜才跑到地方。

    到了鳳山城以後,他本以為能喘口氣,結果一看城頭,差點沒氣死。

     大友義統這個沒義氣的混蛋,居然收拾東西自己先跑回漢城去了! 大友沒法不跑,他手底下一共才兩千人,萬一明軍傾巢出動追擊小西部隊,他這點兵根本抵擋不住。

     後來小西行長才知道,就在大友義統逃跑的同時,六軍團在附近的兩員将領做出了不同的抉擇。

     平山的小早川秀包聽說平壤城潰,也是二話沒說就撤退了;隻有立花宗茂還算講義氣,主動西迎,他的好哥們島津義弘還特意派了有馬重純等數百人從金化城趕來支援。

    立花帶着這三千多人勇敢地跟追擊明軍打了一場遭遇戰,直到聽說小西行長去了白川,才撤回來。

     戰後大友義統因怯戰而被沒收封地,下場凄涼;小早川秀包卻因為養父是小早川隆景,關系硬,得以幸免。

     鳳山已經空無一人,小西行長也不敢久留,強拖着疲憊的身軀繼續夜奔。

    一直到了九号早上,才趕到龍泉城。

    這裡距離開城已經不遠,守衛龍泉城的是黑田長政部下小河傳衛門,他接下小西行長,派遣生力軍截住了因一路追擊已經同樣疲憊不堪的明軍。

     至此,平壤攻防戰這才算告一段落。

    這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戰從初六開始,曆經三天鏖戰,終于以小西行長東遁、李如松入城而告終。

     是役的傷亡人數,曆來衆說紛纭。

     首先是日本人的記錄最不可信。

    居然聲稱第一軍團在平壤守軍隻有五千人,而明、朝聯軍的總兵力是二十萬……要是真有這麼多兵,一人吐口口水就可以把平壤城淹了,還用得着李如松這麼費勁? 中方的記錄也有問題。

    宋應昌向朝廷報捷的殺敵數是兩萬日軍。

    這個數字相當于平壤城以及和州等地的部分守軍之和,顯然是誇大的,應該是為了哄皇帝開心編造的。

     實際上,平壤之戰的官方奏功記錄裡,日軍被斬的首級為一千兩百八十五顆,奪馬兩千九百八十五匹,倭器四百五十二件——要注意的是,這一千兩百八十五隻是陣斬的首級,并非日軍全部陣亡人數。

     整個平壤城戰鬥中,真正的近身白刃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牡丹峰戰場附近。

    日軍大部分戰鬥傷亡,是由明軍的火炮轟擊、毒火箭攻擊造成的,不少日軍士兵死無全屍——尤其是在入城巷戰之時,明軍為了反制日軍的土窟戰術,在城内大肆縱火。

     平壤多木屋,相距又近,經常一焚即連綿數十間。

    《宣廟寶鑒》裡說“悉燒房屋,衆賊逃竄被燒者約一萬餘名,臭聞一十餘裡”,足見火勢之大。

    根據事後朝鮮官員描述,平壤城被燒的狀況相當凄慘,城裡的民居官舍全都燒成灰燼,大同館、清華館等處衙門全數破毀,永崇殿幹脆被燒得隻剩個台基,大同門樓、練光亭、鎮西閣、風月樓等名勝也被燒成了斷垣殘壁(《宣祖實錄》二十六年一月二十三日)。

    後來明軍入城之後,甚至因為沒有地方住而露宿街頭,凍得苦不堪言。

    《宣廟寶鑒》此處,透露出了朝鮮方面認為平壤戰役的殺敵數:約一萬餘名。

     《兩朝平攘錄》裡的記錄,和明官方奏功記錄裡獲得日軍首級數差不多,是一千六百四十七級,略多一點,這應該是把大同江以東追擊戰的那三百五十九個首級也算進來了,不過和其他不少中朝記錄一樣,這裡也特意提及了此戰中敵人被“熏、溺死者十倍之”;而《皇明實錄》裡則說“餘死放火反從城東跳溺者無算”、“焚溺死者萬記”,等等。

     無論中、朝哪種記載,都暗示日軍的傷亡在一萬以上。

    那麼,到底日軍的傷亡有沒有這麼大呢? 日方記錄在正面描述平壤之戰的時候,刻意誇大敵人數字,降低己方損失,其程度近于笑話。

    但在《秀吉譜》、《黑田家記》和《征伐記》等史料中,對小西軍團返回漢城後一段時間裡的具體記載,卻透露出第一軍團傷亡相當慘重的真相。

     根據日方記錄,在萬曆二十一年三月,小西行長駐在漢城的總兵力是六千六百二十九人。

    而從正月到三月這兩個月裡,小西行長再沒參與過任何戰事。

    所以這個數字,基本上就是他在一月十七日返回漢城時的總兵力。

     開戰前,小西有一萬五千人的守備部隊,加上一千人的外圍駐留部隊,共一萬六千人。

    回到漢城以後,隻剩六千六百二十九人。

    這兩個數據表明,小西所部在平壤戰役後的減員達九千三百多人。

     我們認為,這個數字,其實就是小西行長所部在平壤戰役裡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