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薛藩留行在一日還朝》);但宋應昌的觀點略有不同,他覺得對付日本人的鐵炮戰術,沒必要跟他們針鋒相對。
他們用槍,咱們就用炮!
盡管日本人也管自己的武器叫做鐵炮,但很快他們就會知道,同樣是“炮”,威力與射程卻是天壤之别。
後來的戰争進展證明,宋應昌是有遠見的,明軍的遠程大炮成為了日本人的噩夢,成為明軍最為鋒利的一柄武器。
這些大明的精銳軍隊渡過鴨綠江時,擔任渡江總指揮的袁黃正站在岸邊,注視着人如虎、馬如龍的長長隊列,激動到不能自已。
這位老人從年輕時就與倭寇結下血海深仇,轉眼這麼多年,他終于可以一償夙願,以大明鐵騎去剿滅日本鬼子。
在凜冽的寒風中,袁黃對着明軍的隊伍振臂高呼:“此汝曹封侯地也!”
萬曆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提督帶領四萬明軍抵達義州,得到了朝鮮國王李昖的熱烈歡迎。
雙方在友好的氣氛中互相恭維,李昖還特别賜了一把寶刀給李如松以及麾下三員大将楊元、李如柏和張世爵。
李如松則請李昖檢閱了大明的無敵軍團。
李昖為了讓李如松感受朝鮮人民賓至如歸的熱情,還給他說了一個故事。
相傳義州自古以來就有幾句歌謠:“莫佐理坪。
盡為江水所破。
當有白馬将軍。
從馬耳山出來。
”這幾句歌謠是什麼意思呢?
莫佐理坪是義州城西邊靠近鴨綠江的一片農地,靠近麟山堡與統江亭。
鴨綠江的河道逐年南侵,逐漸侵蝕了莫佐理坪的土地。
而在這段鴨綠江的對岸,恰好是一座叫做馬耳山的高山。
更巧的是,李如松提督渡江而來,恰好正是騎的白馬,古老的民謠終于在今天得到了驗證!
真是難為了朝鮮君臣,為了讨個好彩頭,編出這麼一個蹩腳的歌謠。
不過還有比這歌謠更蹩腳的,有人還為李如松的渡江還賦詩一首:
将軍一處電光飛,白馬金鞍赤錦衣。
玉節高臨雲外迥,天戈遙指日邊歸。
胸中韬略全無敵,帳下雄兵藉虎威。
鴨綠江頭雷鼓震,東人加額望旌旗。
說實話,這也就是《三國演義》“後人有詩贊曰”的水平。
(《再造藩邦志》)
不過拍馬匹這種東西,怎麼都不嫌多。
李如松被朝鮮君臣圍在當中你一句我一言地誇獎,心花怒放,虛榮心是蹭蹭地往上飚。
李大提督被捧得高興了,也懂得投李報桃。
他一揮手,公布了明軍的作戰時間表:萬曆二十年二十五日渡江,萬曆二十一年正月攻克平壤,二月份收複漢城,三月份解放朝鮮全部領土。
(《宣祖實錄》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這是一份野心勃勃的計劃。
日軍此時在朝鮮尚有十幾萬人,以四萬明軍的實力,要恢複全部領土實在是件有難度的事情。
可李如松正在興頭上,大手一揮,又拿出了一份更大膽的計劃:他想繞過平壤不打,找一條偏路直插漢城。
這個計劃帶有鮮明的李如松風格,他在遼東作戰時,就很喜歡輕軍暗出,直搗敵巢,這次還想故伎重演。
朝鮮人聽了就暈了,趕緊說提督大人,這個這個……我們朝鮮多山,不利于行軍,提督大人您喝高了……李如松這才打消了念頭。
明軍最終的作戰計劃,是由袁黃完成的。
就在李如松在義州興高采烈地喝酒赴宴時,這位大明才子正在遼東苦心孤詣地盯着朝鮮地圖發呆。
袁黃綜合了多方面的意見,發現日軍自從去年之後就一直收縮在平壤附近。
于是,他決定讓明軍走祖承訓的老路,即從義州至定州、安州,然後進抵肅甯、順安,從西側發起對平壤的進攻。
這條路基本是直線,路面比較寬闊,沿途驿館、兵站設施相對完整,無論是行軍還是運輸辎重都比較方便。
尤其是明軍還帶了許多大炮,如果不走大路,翻越朝鮮的崇山峻嶺将是件極其艱苦的任務。
朝鮮方面負責接洽與籌糧的官員,此時仍舊是柳成龍。
他派人去問袁黃,這次大明到底來了多少人?他得準備糧食。
那麼大明到底來了多少人呢?
下面這張表,是這次大明援朝軍團的将領與所帶兵數名單。
我們之所以要在這裡不厭其煩地統計并詳細羅列出來,除了研究用之外,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後世之人不要忘記這些人的名字。
這些都是為了中華安危而浴血奮戰的抗日英雄,他們的名字,尤其是那些隻能以數字來代表的士兵,即使成為了數字,也不該被湮沒在故紙堆中。
經略宋應昌
贊畫劉黃裳袁黃
副總兵劉綎
指揮吳宗道譚宗仁
守備熊正東
遼東都司張三畏
千總李大谏
參将胡澤謝用梓宋大斌楊五典馬世隆
黃應(日易)
提督總兵官李如松
副總兵佟養正
副總兵李平胡騎兵一千
副總兵王守官(臣)騎兵三百
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