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都要頭疼,但惟獨難不到袁黃。
他以前在嘉善、寶坻等地抵禦倭寇,整頓戰備時,積累了大量經驗,最擅長處理這種爛攤子。
對于驿站系統的一片混亂,袁黃首先拿明軍自己開刀。
他下達了嚴令,不允許他們随意打罵驿站工作人員,違者要軍法從事。
同時,他要要求驿站工作人員不許亂跑,否則也要砍腦袋。
為了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除了嚴刑峻法以外,袁黃還煞費苦心地設計了一套叫做循環簿的管理辦法。
(《宣祖實錄》二十六年一月十二日)
所謂循環簿,就是登記簿。
按照袁黃的設計,每一處驿站都備有兩冊循環簿,一冊記來,一冊記往。
蓋有關防大印,并派一名差官坐鎮驿館内。
來往信使必須要在循環簿上登記名字,一站一站傳下去。
比如說一個信使從甲驿站出發,他會在甲站的循環簿上寫下名字、時間與差遣;到達乙站後,他會在再次登記一次。
信使究竟走的哪條路線,走了多長時間,甚至走的速度有多快,都能通過循環簿一目了然。
循環簿每五天就會統一收上去,交由專人進行核對所有信使的傳送記錄。
如果發現哪一位信使的路線與記錄對不上,還必須要召見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詢。
這樣一來,對于信使和驿站,都形成了有效監督,與現代理理論裡的績效考核有異曲同工之妙。
經過袁黃的妙手改造,讓朝鮮的驿站系統在短時間内恢複了機能。
循環簿管理體系的效果立竿見影,各地的信息反應速度明顯提高,關于倭寇與前線部隊的情報開始源源不斷地彙聚到明軍參謀部裡。
做完這些工作以後,劉黃裳和袁黃正式向朝鮮發出了一道大明欽差經略防海禦倭軍務兵部咨文,這份咨文名義上是發給朝鮮朝廷,但實際上等同于向全朝鮮和日本宣谕的戰鬥檄文,茲錄全文如下:
爾國素敦文物,世笃忠貞。
迩者倭夷不道,長久薦食,緻爾君臣越在草莽,瑣尾流離,何其困也。
我大明皇帝,念爾二百年來恪守臣節,不惜萬金之費,命将徂征。
爾國中豈無宗戚受重寄而忠憤熏心,豈無縣官守地方而慷慨委命,豈無忠臣懷主憂臣辱之念,豈無義士萌損軀報國之思。
宜乘天威震疊,速招集義兵,各提一旅之師,共伸九伐之志。
今倭夷逞強,其勢必滅;爾國雖微,其勢必興;試相與籌之。
先論天道,則朝鮮分野,析木之次。
上年木星躔寅,而日本來犯。
是我得歲而彼侵之,逆天而行,雖強必弱一也。
倭性畏寒,今歲厥陰,風木司天,陽明燥金,為初之氣。
立春後尙有二三十日,寒氣未消,天時可乘二也。
爾國君臣,俱聚此城,晨起望氣,郁郁蔥蔥,如練如蓋。
旺氣在我,勢必恢複三也。
次論人事,則大國雄兵,如虎如熊。
而無敵大炮,一發千步,彼不量力,當成殲粉一也。
經略宋,沈機蓄謀,鬼神難測。
提督李,一腔忠義,百戰餘勇,有古名将風。
二職素仗忠貞,同心協贊,殲滅此賊,以報天子。
合兩國之師,驅此窮寇,如振落耳二也。
關白強暴,上劫制其主,下虐使其衆,天欲亡之,假手于我三也。
昨日國王擧動安詳,豐姿俊偉,勢必中興。
而爾國前後所遣諸使,請兵天朝,誠意懇恻,淚下如雨,庶幾申包胥泣楚之意。
君臣若此,豈終淪困。
以順讨逆,何功不成四也。
倭奴所恃鳥铳,然三放之後,卽難繼矣。
其兵雖多,強者無幾,但殺其前一二百人,餘皆望風遁去。
此皆可勝之機,正志士立功之秋也。
天朝出令,不論我國爾國,但有人能擒斬平秀吉平秀次及僧玄蘇者,每名賞銀一萬兩,封伯世襲。
擒獲平秀嘉平秀忠平行長平義智平鎭信等有名諸酋者,賞銀五千兩,世襲指揮使。
以下擒獲,各有賞格。
爾國臣民,能乘時糾衆,共立大功,旣可以複本朝之社稷,又可以徼天朝之厚賞。
以衰國之遺黎,為起家之始祖,豈不暢哉。
諸道臣民義兵,已起者便為前進,未起者速為招集,或協力挫其勢,或徼其惰歸,或繼其饷道。
諸所機宜,皆聽自便。
這篇咨文可以視為大明對日本正式開戰的宣言,全文寫得浩然正氣,為大明出兵正名分,申大義,從天象、氣候、道義、經濟、民心、軍事裝備等方面詳盡地闡述了日本必敗的道理,甚至連日本人最得意的“鐵炮三段擊”都貶損了一通。
有意思的是,大明以為秀吉是平氏之後,理所當然應該姓平,既然秀吉姓平,那麼手底下的人也都該姓平,結果什麼平秀嘉、平秀忠、平行長、平義智、平鎭信等,全冒出來了。
正如《西遊記》裡美猴王姓了孫,于是花果山一山大大小小的猴子,全都姓了孫一樣。
朝鮮接到這篇咨文,十分重視,看得熱血沸騰。
李昖派了十幾名宣傳官,帶着檄文分批去了諸路,務必要以最快的速度傳遍朝鮮八道,讓那些還在艱苦抗戰的人們知道,我們距離勝利不遠了。
接下來唯一的問題,就看李大提督在平壤城的發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