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辩诬与联合国军

首頁
    且說金應南得了李昖面授機宜,一路兼程,進入遼東。

    按照計劃,金應南打算在遼東搜集一下情報,看看大明到底知道不知道日本的事。

    這一打聽不要緊,吓得他臉都綠了。

     原來從今年開始,遼東一帶開始有奇怪的流言四處傳播,都說日本鬼子要入侵大明,高麗人要給鬼子當僞軍。

    對這些流言,官員們和讀書人一笑置之,可普通老百姓不懂,流言說什麼就信什麼,越傳就越玄乎。

     有一次朝鮮王子訪華,一共帶了十頂轎子,高高興興過了鴨綠江。

    也不知誰扯了一嗓子朝鮮軍入侵,吓得鴨綠江附近的八站百姓一夕數驚,四散奔逃,扶老攜幼躲進山裡,好幾天才敢出來。

     還有比這更離奇的故事。

    民間傳說,一位朝鮮使臣赴京朝貢,回程時寄宿在金石山一家姓河的人家。

    朝鮮使臣的翻譯官對主人說:“你要有三年五年的陳釀好酒,趕緊拿出來喝吧。

    ”主人問為什麼,翻譯官露出高深莫測的笑容:“過一陣朝鮮大軍就要殺過來,到時候,你就算有命收藏也沒命喝。

    ”(《再造藩邦志》)(後來這個故事傳回了朝鮮,朝鮮國王一聽,當即大怒,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打死了不少無辜的翻譯官,真是無妄之災。

    ) 這個故事極具煽動性,不由得人不信。

    類似這樣的流言,在遼東傳得滿天飛。

    這些流言的發端已不可考。

    不過仔細想想,日本為了戰争所做的一連串大動作,不可能瞞得密不透風。

    路過的海商、來往的驿使、逃亡的工匠,太多人有機會覺察到即将到來的戰争陰雲。

     這些人沒有許儀後那麼高的覺悟,可能不會上報朝廷,但他們總會把心中疑懼說給身邊的人知道。

    這種八卦極具傳播價值,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成了全國皆知的秘密。

    當時遼東傳成什麼樣呢?“遼人疑朝鮮有異志,多所熒惑。

    ”(《再造藩邦志》)已經鬧得快炸開了鍋,讓當地官府和駐軍頭疼不已。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不光是遼東,連北京都開始對朝鮮起了疑心。

     自從陳申和蘇八兩份倭寇入侵的報告打到北京以後(當時許儀後報告還在路上),内閣很快拿出了應對之策,指示讓從天津到江浙、福建等處邊境鎮守督撫整頓兵事,嚴備海防——因為根據以往倭寇襲擊的經驗,大明官員認為日本人應該是會從沿海直接登陸。

     安排完國内的事情,大明官員們忽然想起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在陳申和蘇八的報告裡,兩個人不約而同地提及了日本的侵略構想——驅高麗以為先鋒。

     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如果它叛變投日一起進攻遼東,那可是相當嚴重的政治事件。

     而朝鮮的舉動,也确實讓大明不太放心。

    日本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連當地華僑和琉球國都上書通報,怎麼一貫事大最為忠勤的朝鮮,這次卻一聲不吭,沒有立刻向天朝彙報敵情呢? 大明官員們有點犯嘀咕了,難道朝鮮人和倭人真有勾結不成。

     對于這個疑問,大學士許國站出來,說不可能,朝鮮我很了解,一貫對華親善,不會做這種蠢事,還是先問清楚的好。

    于是兵部便發了一道咨文給遼東都司,讓他們問問朝鮮人到底怎麼回事(《朝鮮王朝實錄?宣祖修正實錄》卷25,二十四年八月癸巳)。

     遼東都司的官員接到公文以後,不驚反喜,狠狠一拍大腿,可算他娘的找到謠言的根兒了!他們立刻移文漢城,發出質詢,語氣嚴厲。

     金應南抵達遼東的時候,正好趕上遼東都司的信使揣着公文奔漢城而去。

     金應南一看,這大明從上到下都對朝鮮充滿了敵意,心中無比恐懼。

    他想起李昖出發前的叮囑,說如果大明已經知道日本入侵的事,就趕緊打起奏報倭情的旗号,心想主上真是料事如神,連忙把朝鮮使旗揚起來,光明正大沿着驿道前進。

     這一路的艱辛呐,就别提了……李朝開國二百年,聖使節從來沒遭遇過這種非人的待遇。

    無論車仗走到哪裡,隻要被人發現是朝鮮使節,要麼遭人白眼,要麼就是一通蔬菜瓜果亂砸,有如喪家之犬。

     金應南一路鼻青臉腫,好不容易走到了山海關,結果差點沒進去。

    關下的老百姓一看是朝鮮人,都指着鼻子罵:“你們不是投了鬼子當皇協軍嗎?還有臉跑這裡來?”(《再造藩邦志》卷一) 金應南一看,這麼下去不是辦法。

    遼東人已經如此敵視,等使團到了北京,怕不是直接就被推出去斬喽?他找來了翻譯官洪純彥商量,洪純彥說我跟當今内閣大學士許國的舍人俞深很熟,要不我先快馬加鞭趕到北京,設法搭上許閣老這條線,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