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數字。
因為小西所部退到龍泉山之後,期間兩個月沒有任何作戰行動,平壤戰鬥中的傷員完全能獲得良好治療,兩個月時間足以恢複重新進入編制。
但兩個月後,小西行長的部隊依然隻有六千六百人,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其他人都已死亡。
重傷回國的情況肯定有,但絕不會太多。
不然作為和明軍的首次會戰,又有數量巨大的傷員歸國,日本國内其他大名的私人記載及民間記錄裡,不可能沒有任何記載。
因此哪怕考慮到這兩個月裡有零星損失和人事變動,把三百多人的零頭當變數抹掉,日軍在平壤城之戰的陣亡數也最少是九千人,這其中直接戰死及被明軍斬首的估計約在兩千上下,其他的都應該是死于火器攻擊及火災中,還有在逃跑途中支持不住的倒斃和溺斃。
那麼明軍的傷亡情況呢?宋應昌的報告裡說的是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受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合計傷亡為二千兩百八十八人。
一看這數字,都會覺得這個數字過于誇張了,一定是明軍文過飾非的虛報。
如此激烈的攻城戰,居然隻陣亡了七百多人?這也太離譜了吧?
但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首先在整個戰役過程裡,明軍沒有遭到任何圍殲或者被分割,也沒有發生過潰退——在武器殺傷效率有限的古代戰争中,在圍殲、追擊潰退和分割時,最容易産生大量傷亡——明軍從頭至尾都保持着完整的陣線與優勢火力支持,連局部陣型都沒混亂過。
在這種情況下,傷亡數字不大是可能的。
其次是城牆前的攻防戰中,也沒産生太大人員損失,因為唱主角的是明軍火炮。
明軍的主要傷亡,發生在牡丹峰陣線和平壤巷戰中。
前者沒有火力支援,必須仰攻要塞;後者必須與敵人展開一個一個土窟街壘的拔除戰。
這兩處的戰鬥很慘烈,但傷亡不會特别大,因為這兩處戰場容量很有限,參與的部隊人數也不多。
另外,平壤戰役結束以後,明軍繼續前進,朝鮮人為了維持明軍有足夠的糧秣供應,一直在傷腦筋。
從他們的對談記錄裡能發現,朝鮮人始終是以四萬人為前提準備糧草的,而且明軍在這期間也并未得到新的兵員補充。
換句話說,明軍的士兵數量,并未産生大的變化,否則會體現在補給數字中——對朝鮮人來說,補給數字是斷然不敢作假的,不然就是犯傻了。
尤其是可以少給的情況下。
究竟宋應昌說的數字靠不靠譜呢?我們還有一個來自于朝鮮官方記載裡的李如松的旁證。
李如松離開平壤準備前進的時候,曾經對平壤城内的朝鮮大臣說:“我們為了打平壤,死傷三千人。
現在你們也集結好三千人的軍隊,把這三千套明軍甲胄換上,跟随大軍行動(《宣祖實錄》二十六年一月十四日)。
可見即使不考慮随軍必然攜帶的一定數量的備用品,明軍在這時候,最多也就隻有三千士兵不再需要甲胄——不是陣亡,就是受傷不能動了。
因此這次平壤之戰,是明軍大約五萬人聯軍對日軍一萬六,最壞的結果是明軍付出了傷亡三千(死一千,傷兩千)的代價。
日軍最少死亡了八、九千名士兵,傷亡人數總計不會少于一萬。
這個比例對一場大炮對火槍的準熱兵器戰争來說,不離奇,還算合理。
日軍傷亡那麼高的原因,除了大量死于城内大火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在倉促撤退中傷員無法攜帶,隻能沿路抛棄,加上寒冷的天氣,所以死者非常多,傷者卻沒有多少。
這一點,日軍也沒法與擁有完備戰時護理體系的明軍比。
平壤之戰的勝利,首先是武器的勝利。
大炮在這一戰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明軍的火炮部隊收割了大量日軍士兵的生命,整個日軍防線,幾乎都是被這些鋼鐵怪物咬碎。
事實證明,在攻堅戰中,火炮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而明軍的熱兵器戰術發展與規模,已經達到一個驚人的程度。
這讓我們忍不住要做個假設,如果明代曆史沒有被清朝中斷的話,任由這種火炮趨勢發展下去,一八四零年英國人打來的時候,會面對的是怎樣一支軍隊。
其次,這是一場李如松的勝利。
是指揮藝術的勝利。
在這次戰役中,無論是戰前謀劃、臨戰發揮、用人選擇還是對敵人心态的把握,李如松都表現出了一個優秀指揮官的素養,穩重有緻,妙手疊出。
整個平壤之戰明軍各部都打得非常有頭腦,從戰鬥一開始就牽着日軍鼻子走,進退極有節奏,始終掌握着戰場的主動權。
尤其是破城後的突然退兵,堪稱神來之筆,這手不但避免了可以預見的大量明軍傷亡,還迫使小西主動放棄平壤并乖乖地按照李如松安排的路線逃亡,因此被明軍呈波次攻擊一路追殺到龍泉城,再次出現大批傷亡。
此輝煌戰果,皆李提督戰前謀劃、臨陣應變、突前指揮之功。
無論在戰後李如松的行為有多麼不恰當,在一月初八的平壤,李如松表現出了用兵環環相扣的名将風範。
這也是一場浙兵的勝利。
南兵在這次戰役中,出力最多,傷亡最大,立功最著,是取得勝利的關鍵。
幾個關鍵環節,比如牡丹峰牽制作戰、含毬門先登,都是因為南兵的奮戰才取得突破。
反倒是不可一世的遼東軍團,在戰鬥中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隻在後期追擊時才表現了那麼一下,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搶掠上。
吳惟忠、駱尚志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表明,戚家軍雄風猶在,戚家軍仍然是無敵的。
南軍皆着紅衣,以至于日軍在後來的戰事中,一看到有紅衫軍出沒,便頓時戰意盡失,畏之如虎。
旁觀了這場戰争的朝鮮大臣們對此贊歎有加,這些南兵的鐵杆粉絲在自己的記錄裡,拼命贊美這些大明忠勇之士,說他們是解放平壤的真正功臣。
可是,有一個人不這麼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