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八章 我赢了

首頁
    來。

     李如松的邏輯是:你第一次襲營被我猜中了,你一定會以為我想不到你第二天還會來。

     這是一個沒完沒了的邏輯問題,反正誰猜到的步數多,誰就有勝算。

     遺憾的是,這次的剪刀石頭布,李如松又赢了。

    他又猜中了小西行長背在身後的那隻手是什麼。

     于是襲營日軍的下場,比昨天那撥還凄慘,被李如柏迎頭一通亂打,連哭帶喊跑了回去。

     李提督早就知道這是小西行長的緩兵之計,之所以假裝答應和談,是他根本沒打算在初七那天動手,因為還有一樣東西沒到。

     他在等大炮。

     明軍這次帶來了三百多門大炮和火戰車,大大小小什麼口徑都有。

    這些火炮以及配套的炮彈、火藥、毒藥等辎重十分笨重,需要用牛車慢慢地拖着走。

    明軍主力抵達平壤時,大炮還扔在後頭拖了一路。

    袁黃正心急火燎地抽着運輸隊,催促他們連夜趕路。

     一直到了初七晚上,抵達平壤的明軍火炮也沒到齊,但數量勉強夠打一場大仗了。

     李如松之所以堅持等到火炮到齊了再打,是因為他在初六發現了日軍第二個破綻:彈藥匮乏。

     他注意到,包括牡丹峰之戰在内,日軍的鐵炮射擊密度遠遠不如之前戰報那麼大。

    很多地方的戰鬥中,日軍明明可以鐵炮射擊,卻選擇了白刃戰。

    城頭上很多地方,甚至使用的是朝鮮僞軍的弓手。

     這一切迹象表明,日軍的彈藥儲備已經低到了一定程度,除了牡丹峰那種要害地方之外,他們已不敢盡情使用鐵炮。

    沒了鐵炮的日軍,等于是拔掉了一半爪牙。

    對付這種敵人,用大炮在遠處把他們燎成熏兔子是最好的選擇。

     在火炮辎重隊抵達不久,李如松召集了中、朝聯軍所有将領到中軍帳内,說了四個字:“初八,攻城。

    ” 随即他給出了一個十分詳細的進攻計劃表: 楊元所部進攻位于平壤西側的普通門。

     張世爵所部進攻平壤城東北部的七星門。

    這一路集中了明軍現有火炮數量的一半以上,為明軍主攻方向,李如松的中軍也設置在這個方向。

     在他的左翼,吳惟忠、休靜大師與遼東軍查大受部組成一個突擊箭頭,他們的目标是進攻位于北城的牡丹峰。

     李如柏所部負責進攻正南方的含毬門、車避門。

    他的麾下還包括駱尚志的一千五百名浙兵與李镒、金景瑞等一千五百名朝鮮正規軍。

     明軍分成了三個集團,從西、南、北三個方向把半個平壤外圍團團包住。

     所有人看到這個計劃,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一個疑問:東邊呢?平壤的東城出了大同門,直接面向大同江。

    此時正值冬季,大同江的江面已經結凍,人馬皆可通行。

    如果一點兵都不放,豈不是放任日本人逃走麼? 李如松的表情很輕松,逃就逃吧。

    誰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事實上,這就是李如松發現的日軍第三個破綻。

     沈惟敬和小西行長的談判,李如松已經了解到了詳細内容。

    他注意到,小西行長在談判中一直在強調,要劃大同江而治。

    這個條件一方面表明日軍對東部朝鮮志在必得;另外一方面也表明日軍的擴張已到極限,平壤城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雞肋一樣的存在,不再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是可以拿來談條件的籌碼。

     李如松在接下來兩天的攻城戰裡證實了自己的判斷,日軍是色厲内荏。

    别看他們擺開一副與城共存亡的架勢,隻要施加足夠的壓力,讓他們意識到守衛平壤城會帶來的損失要大于收益時,小西行長便會棄城東遁。

     既然這樣,那與其讓日軍在平壤城裡困獸猶鬥,不如索性圍三阙一更符合明軍利益。

    要知道,李如松的主力是遼東騎兵,攻城戰不是他們的強項,追擊才是。

    當日軍承受不了三面的強大壓力而選擇從東邊撤退以後,鐵騎将尾随着他們一路追殺,這效率可要比強攻城牆要高多了。

     有人也許要奇怪,李如松之前打甯夏城,可是圍得死死的不留一點縫隙,耐着心思打了幾個月。

    現在到了平壤,怎麼改性子了? 這是因為李如松的心裡還有另一本帳。

    甯夏不留一點縫隙圍城數月,那是因為在國内,哱拜屬于膽大妄為的帝國叛徒,所以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這個人都必須要死,雙方不死不休,沒有第二條路好走。

    而眼下的明軍,說白了是在替朝鮮人賣命,因此完全沒必要非拼個你死我活,隻要能拿下平壤城,那就是皆大歡喜。

     不同的敵人,決定了攻城的不同方式。

    兵法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大概就是如此。

     李如松的判斷的一點都沒錯。

    小西行長現在正縮在平壤城裡,一把一把地吃着後悔藥。

     關于平壤守城事,在日軍高層中早就有争議。

    早在日本占領軍接到大明可能會出兵的消息時,宇喜多秀家專門召集了包括小西、黑田長政、福島正則、毛利吉成等軍團長來漢城開會,讨論接下來的用兵方略。

     會議開始時,諸将發現,黑田長政畢恭畢敬地坐在一個人身後。

    這個人叫做黑田官兵衛,是長政的父親,也是秀吉曾經的軍師,他在日本還有個稱号,叫做“稀世的名軍師”。

     黑田官兵衛之前一直跟随宇喜多秀家當參謀,但他對于侵朝戰争絲毫不看好,秀吉一怒之下把他趕回國去。

    現在聽說大明要出兵了,秀吉不得不借重他的智慧,又讓官兵衛來朝鮮幫忙。

     對于接下來的作戰計劃,黑田官兵衛面對一群小輩絲毫沒客氣。

    他的意見是,以漢城作為防守重心,漢城以西沿途大路兩側修建堡壘,節次抵抗。

    這樣可以縮短補給線,從釜山-漢城一線及時出兵援救。

    至于朝鮮西部,現在奪取的時機尚不成熟。

     他這麼一說,小西忍不住跳出來了。

    平壤現在是他的主基地,黑田官兵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