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
于中圖畫比息災輪。
若作曼荼羅地壇。
應須依教掘地。
除去惡物碎瓦破器。
髑髅毛發糠糟灰炭。
蜣螂諸蟲毒蛩之類。
及以剌骨朽木礰石砂蜜等物。
别取河岸堅好白土其味甘者。
和香填築極令堅實。
然後如法塗拭。
先令畫人不食酒肉五辛遠離染欲。
香湯澡浴着新淨衣。
日日晨朝與授八關齊戒。
于淨白绁上或淨素布上。
畫此十二輻金輪。
若作地曼荼羅。
即應撚五色粉。
其粉一一色。
各别以真言加持七遍。
或三七遍然後用之。
或以彩色圖畫。
三日三夜或七日七夜。
祈福事了即須收之。
若是地壇應以除去形像。
不應久留。
恐有蟲鼠污踐。
下愚人見及邪見外道。
及五旃荼羅黃門奴婢等見。
即衆生聖皆不喜悅反招其咎。
若欲将随身遠行。
即于白绁上或絹素上彩色圖畫。
或方一肘或二肘。
大者不過三肘四肘。
随己力分畫七十餘尊佛。
及菩薩諸天形像。
依法安布。
于輪輻間并書梵字真莫題名字。
若為國王應須大作地壇。
或十六肘二十四肘。
上至二十八肘。
其數不同凡庶之人。
恐王者生疑。
權于紙上書一切諸天名字。
帖于諸尊之下。
令彼斷疑而生正信。
若能梵書其名最為上妙。
若不識梵字者。
随方文字題之亦通。
從輪心中平仰。
畫一八葉白蓮花。
于華心中以金或銀。
畫一金輪佛頂。
一字陀羅尼字悖噜吽(三合長聲呼)字後先畫熾盛光佛頂。
身諸毛孔放大光明。
當佛前相對隔真言字。
當畫佛眼部母菩薩紅蓮花色。
各持标幟印契。
以于佛右邊畫文珠師利菩薩。
作赤金色持本标印。
于佛左邊畫金剛手菩薩。
白紅色亦執标幟。
皆半跏而坐四尊相對。
更于文珠右邊盡不思議童子菩薩。
文珠左邊畫救護慧菩薩。
于金剛首右邊畫毗俱胝菩薩。
于金剛首左邊畫觀自在菩薩。
如前八大尊。
各有色相标幟印契顔貌。
以偈誦曰。
頂輪惟一字奇特為中尊熾盛佛相儀。
毛孔飛光散首冠五佛相二手如釋迦。
右方文殊尊首戴五智髻左執青蓮花。
花上立智杵右持大慧釼半跏坐蓮花。
當前佛眼尊身相紅蓮花左持五眼契。
右作如來拳左方金剛手身貌白紅色。
右持仰蓮花花上立五智。
裡書下文雲。
若得應效。
其曼荼羅。
便須收卻不應久留。
本法如是。
若是地壇便須除鏟掃去。
送于長流淨水之中(雲雲)。
或次界。
明清雲。
件次第大師僧都所給也。
餘試問雲。
若有五星攝一句之誠能耶。
曆葛博士答曰。
有之。
即雲日月為天子。
五星為臣佐。
又雲日為天子。
月為後星。
五星為臣佐是也。
以餘是以可知儀軌文□十六名十二大天者。
可謂以五星攝一句之時。
自然為十二。
然有今字誤。
可謂十六者是不可。
又文殊儀問雲。
十二故并是五星為一句之意耳(雲雲)。
私雲。
軌文開五星時十五尊也。
合五星者十一尊也。
十六十二共以不葉。
為之如何。
現圖加地天為十六也。
軌文所不見也。
可詳之。
軌下文。
請召十二宮天神。
請召二十八宿。
十六言次雲。
都請召諸天及七曜十二宮神二十八宿諸執并真言曰(雲雲)。
私雲(台藏召請諸天明也)。
現圖曼荼羅加地天依此意欤。
已上裡書。
左手執鈴契半跏坐蓮上次明不思議。
面貌赤金色二手内合拳二風屈相對。
令甲背相着向文殊奉勢複以救護慧。
身相如白蓮慧羽掩其心空端直舒上。
右明毗俱胝貌玉而為色前定慧二羽。
定執未敷蓮慧手上無畏後二定慧手。
定執于念珠慧手執軍持次明觀自在。
亦号如意輪左掌摩尼珠慧舒施願印。
身皆白紅色住大蓮花中如是八尊外。
圓置一界道繞于界道上書四尊真言。
所謂熾盛光佛眼母菩薩文殊金剛手。
蜜言背後書白粉與金銀皆通第一義。
于真言外應畫九執大天主。
所謂日天月天五星蝕神彗星。
及大梵天王淨居天那羅延睹使多天帝釋天主。
當佛背後畫摩醯首羅大天。
共一十二尊。
列位分布周圍一匝。
各有所乘各有所執。
唯傳受此法者知之。
于此大天外又安界道。
于道外豎畫一十二枚獨?金剛杵。
通至外輪辋。
以為金輪之輻。
于此輻間。
當佛前面向佛。
右邊逐日順轉。
安師子宮次女宮次秤宮次蠍宮次弓宮次摩竭宮。
此六宮在佛右邊。
又從佛後順轉卻向佛前。
安寶瓶宮次魚宮次羊宮次牛宮次男女宮次蟹宮。
此六宮在佛左邊與師子宮相接。
當佛背後安虛宿。
當佛前安七星宿。
于此十二宮外安置二十八宿。
各依本宮次第安置。
惟為國王除災即全畫天身。
自餘凡庶已下除災不應畫天身。
但置位書梵字天名。
點星形即得。
于二十八外周匝畫輪。
緣如車辋形。
金色闊狹大小與輪形相稱。
于此辋上畫八方天王。
當佛前安焰摩天。
當佛于後安多聞天王。
文殊師利背後辋上安水天。
于金剛手背後安持國天王乾闼婆王。
四隅四天。
東北角欲界自在天。
東南角火天西南角羅刹主。
西北角風天。
于此辋上空處。
金銀書熾盛光佛頂真言及緣生四句偈十二緣生經文。
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又書十二滅句。
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滅。
令其分布遍于辋上。
又于輪外應畫一百八個青蓮花。
葉頭如承此輪之勢。
即于一一葉上梵書一阿字。
應金銀或用白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