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離我身無心口。
雖非内外不離内外。
雖非經卷不離經卷。
雖非心口。
從心口出。
從始至終。
必無差謬。
名不可思議。
能作此觀。
名為三觀一心中得。
非一二三而一二三。
名為法施檀婆羅蜜。
專心誦持。
無諸遮礙。
為持戒。
忍耐惡覺名聞财利不惱之為忍辱。
一心不息。
從始至終無有懈怠為精進。
專念此經無有愛味。
為禅定。
分别無謬序正流通。
無不谛了字句分别。
為般若。
自行此經為實。
他人傳受為權。
從生至老一生有辨。
以此成辨功德。
于始心正因種子。
得心觀未明但是性德。
研之不觀心相應名詫聖胎。
以葉成就名修得。
中間四十一位亦性亦修至極果位為種智。
伊字三點不縱不橫名大涅槃。
名到彼岸第一義空平等大惠。
是名誦經正觀入我我入意在之(雲雲)。
私雲智證大師禦流用後真言欤。
肝心真言無指說所人不許(雲雲)。
世有一書。
名寬朗口決。
其中以肝心真言尤為朝宗。
寬公定為禀承欤。
可尋(雲雲)。
觀朗決雲。
法華肝心真言字義句義。
直法花迹本二門。
該攝胎藏金剛兩部肝府。
今出其真言。
應釋其相。
肝心真言曰。
●(三身圓滿大日如來)●(開)●(示)●(悟)●(入)●●●●(一切覺者)●●(智)●●●(見)●●●●●(如虛空)●●●(護持)。
已上。
是法花迹門意也。
以開示悟入四佛知見理。
為法花迹門體。
此開示悟入妙理名曰三世諸佛知見之理。
亦名道場所得之法。
此知見道遍照如來内證法也。
此功德體周遍法界故名無所不至。
大日如來是則以●●●●四字顯開示悟入四佛知見。
胎藏無所不至真言以●●●●為周遍法界四處輪種子真言。
即其意。
諸佛菩薩諸天聖衆各為護持故。
結安●●●之句是護持句也。
次●(妙)●●(法)●●●●(白蓮花)●●(經)此是類名亘本迹二門。
故安中間。
兼于前後。
次●已下法花本門意也。
●(鈎)●(索)●(鎖)●(鈴)●●(金剛)●●●(擁護)●(普遍義)●●(成就義)法華本門意。
表金剛界果曼荼羅智拳大日。
故以金剛界鈎索鎖鈴四菩薩。
安此真言中。
即其意也。
本門之時。
一切聲聞緣覺諸天大衆皆悉引入無量壽命決定如來寂靜真如大功德海中。
是則鈎義也。
一切聖尊住此功德海。
是則索義也。
一切大衆遊戲遮那願海作大歡喜。
是鎖鈴二義也。
今此無量壽命決定如來本地寂光功德一切法界果曼荼羅普門海會聖衆。
各各現于無量神德。
一一擁護故安●●●之句。
是擁護普遍句也。
成尋雲。
阇梨記雲。
以肝心真言中法花梵語為本尊真言。
初後加唵莎呵。
投乳木胡摩等。
護摩(多分依增益修之息災亦無妨欤)。
師傳雲。
此法不說護摩。
但雖不說随意樂修之。
以普賢為本尊故。
本尊段時請供之投供物之間誦其咒。
而投諸供物。
又芥子等三合物與乳木三聚投之。
後誦法花經要卷要品要偈等。
投三種合物護摩。
此即法花護摩本意也。
每誦一句投之也。
取壽量品偈要句可為咒之(雲雲)。
又雲。
十羅刹不必别供之。
若欲強供者。
也天段宜欤。
又曼〃〃無其位。
若欲強觀者。
外金剛部中欤。
又十羅刹形未見說處。
印用諸奉教者印。
内縛印是也。
何以故。
奉教者奉教令者是也。
故此女等亦用其印也。
後加持。
壽量品偈(是無動寺和尚禦說)谷用之。
昔不動。
或法華肝心陀羅尼(是持明房記)。
私雲。
六壇作法(如常)。
火天。
曜。
宿(如常)。
本尊壇。
二佛八菩薩四大聲聞十六大士四大明王。
一曼荼羅都請供之(供物或總供或别供消息在心)。
諸尊壇(可請供三部諸尊。
别壇之時必不可有此壇欤)。
世天壇(如常)。
次普賢三昧耶印。
軌雲。
若念誦觀智已畢。
則結普賢菩薩三昧耶印。
誦真言七遍或三遍。
次部母(用佛眼。
私雲。
軌無之)。
次塗香。
次花鬘。
次燒香。
次飲食。
次燈明。
軌雲。
則次結五種供養印。
各誦真言三遍。
供養諸佛聖衆。
大原記。
後五供養并普供養用金剛界印明(雲雲)。
次普供養(如胎藏)。
次贊(如寬)。
次阏伽。
軌雲。
則取左邊阏伽。
捧當額奉獻。
祈心中所求廣大成佛之願。
次振鈴。
次解界。
軌雲。
次結聖不動尊印。
左轉解界。
則入無緣大悲。
自他平等喻如虛空。
則入法身觀。
無形無色于名于義無所戲論。
則結三昧耶印。
置于頂上誦真言一遍。
奉送聖會。
雖約真言門儀軌奉送。
常恒思惟。
一切聖衆同一法界。
無來無去願力成就常在靈鹫山中。
次禮佛。
軌雲。
則起遍禮一切諸佛菩薩。
次奉送。
結普賢三昧耶印。
印末插時花。
先誦現在諸如來偈後。
誦真言。
向上投之。
真言曰。
唵嚩日羅薩埵嚩穆。
次入佛三昧耶法界生。
次轉法輪。
次甲胄。
次九方便。
軌雲。
右膝着地誦普賢行願一遍。
次回向。
軌雲。
則起旋繞率都婆。
或經行。
于四威儀心住阿字觀門。
入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