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
正當漢地後安居。
即五月十六日。
又黑前白後。
四部皆同也。
今檢諸文。
彼天竺國立年初日。
不同唐國。
彼土年初。
即用漢地正月十六日。
然佛如來既出天竺。
豈以遠取漢地所指之日而示悉地成就時哉。
今推文意。
所言正月等者。
月稱即取漢地之名。
指時始終。
定依佛國。
是即譯家随方标名。
令人密知佛正旨也。
若不爾者。
成就時月相違聖意。
所求悉地無成就期也。
餘時月等須從佛國年初之日。
計其日數即定四時作成就(雲雲)。
文雲。
行者所修本法所說宿曜時等。
又本尊所授宿曜時等。
依此應修(雲雲)。
已上普通成就上中下法月日時也。
此尊經軌。
雖有數本。
委不雲起首時分等。
但二卷經雲。
從白月八日至十五日(雲雲)。
仍書普通成就時候。
又有五種護摩相應時節。
如下出之。
臨事用之。
一行法。
此尊所依本經軌等。
非其一途。
先就經有四本。
一宋孝武之世。
大明元年。
沙門惠簡。
于鹿野寺譯經。
名藥師琉璃光經。
亦名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灌頂經第十二卷)二。
隋大業十一年十二月八日。
三藏法師達磨笈多與大隋翻經沙門法行明則長順海馭等。
于東都洛水而上林園翻經館重譯。
名曰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三。
大唐貞元元年。
三藏玄奘于慈恩寺譯。
名曰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四。
大周沙門法師義淨新翻經二卷。
名曰藥師琉璃光如來七佛本願功德經(右經于禁中内道場佛光殿譯之。
即三藏譯出梵本。
皇帝手自筆受)。
已上四經同本異譯。
見七佛藥師經疏等(雲雲)。
又此外有随願藥師經(雲雲)。
相傳雲。
件經無所見。
本期人師拾諸本經文成一卷經(雲雲)。
立誓雲。
若違佛說可無驗者。
投火以可燒之。
誓言。
投火中不被燒。
仍古今所歸依也(與唐代譯全同意。
但有一兩無彼譯文)。
右四本經。
雖盛說本誓悲願。
更無印契密言。
新翻經中雖說真言等又不說手印。
抑宋隋唐譯并陀羅尼集經。
隻說藥師一佛功能。
周譯二卷經。
上卷總明東方七佛淨土。
下卷别明琉璃光佛淨土及本願功德。
多與唐本同也。
披文之時先得此意矣。
儀軌有四本。
一。
藥師如來念誦儀軌(不空譯。
奧有結護贊。
世傳受之)。
二。
同三藏别譯軌(比前本聊委悉也)。
三。
陀羅尼集經第二卷别有一段文。
雖說印真言并壇樣。
不明行法首尾。
傳教大師抽彼一段文。
名藥師千燈儀式。
四。
有大師所述兩卷軌(依蘇悉地略法述也)。
此四本外。
本朝永觀年中法橋奝然有持來本。
人人傳授之。
此外亦有香園國土譯。
無師資傳承(雲雲)。
以前經軌不明行法。
大師依蘇悉地制作軌儀。
八家錄雲。
仁·珍·和尚·依阿閦軌傳之(雲雲)。
件軌悉地金剛部行法也。
丹州池上依悉地佛部而有次第。
師說雲。
别尊法。
多依悉地修之(雲雲)。
藥師如來略行法私記(丹州)。
先建立道場。
次洗衣浴身。
次門前香水。
次辨備供物。
次還房洗手漱口。
次加持衣(如悉地)。
次着衣。
次護身。
先淨三業。
次佛部。
次蓮華部。
次金剛部。
次淨三業(已上如十八道)。
次入堂(堂門之外灑水。
次入堂)。
次禮佛(即淨三業次正禮佛)。
次着座。
次塗香塗手。
次加持香水。
次濂淨供淨。
次加持供物(用辨事印明)。
次去垢(如悉地)。
次清物(如悉地)。
次光澤(如悉地)。
次啟白。
次神分。
次祈願。
次供養文。
次唱禮。
次驚覺。
次九方便。
次發願。
次佛部。
次蓮華部。
次金剛部。
次護身。
次地結。
次金剛牆(已上如十八道)。
次道場觀(用定印)。
觀想。
地結之上金剛牆内有琉璃地。
是淨琉璃淨土也。
莊嚴無量淨土中心有七寶樓閣。
樓閣内有大曼荼羅。
曼荼羅中心有大蓮華台。
台上有●字。
變成凸佛頂印。
印變成藥師如來。
左右有日光月光無量聖衆周匝圍繞。
行者于聖衆中親向佛前(雲雲)。
次三力偈。
次普通供養。
次送車辂。
次請車辂(私雲。
迦羅灑野句下加毗逝者虞噜吠琉璃缽利婆喝阇野怛他蘖多野噎醯呬句)。
次迎請聖衆。
内縛二空并豎不着。
頭指屈之招三反。
唵爾那爾迦毗逝者虞噜吠琉璃缽哩婆喝羅阇野怛他蘖多野噎醯呬。
次辟除從魔(依悉地)。
右手以空指押地甲。
舒豎三指押腰。
左手亦作此印。
左轉右轉上下五處。
真言曰。
唵抧裡〃〃縛日羅吽發吒。
次視三昧耶(依悉地)。
右手大指撚小指甲。
豎三指。
作三古形。
向外托之。
真言曰。
唵升羯?三莽焰莎诃。
次金剛網。
次火院。
次阏伽(捧器先祈願)。
次花座(已上如十八道)。
次普來偈(用普印)。
普來尊者。
由本願故。
降臨道場。
當就此座。
受我微供。
次重結大界(如悉地)。
次塗香(如胎藏)。
次花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