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般若波羅蜜門。
念念遍緣一切有情。
三界六趣四生。
願獲得妙法蓮華經王。
于聞思惟修習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右附丹州池上記抄入軌文并師傳等了。
隻為自行也。
人不可用之矣。
抑此法本尊師說不同。
或雲無量壽命決定如來。
或雲釋迦。
或雲普賢。
此等之中正所傳受如何。
私雲。
師雲。
法花大旨曼荼羅意。
專以釋迦可為本尊。
所以者何。
于法華經為能說教主。
于曼荼羅為中台尊。
豈閣此佛求他尊哉。
但見義軌始終。
上文雲。
從師受念誦儀軌三昧耶護身結界迎請供養。
乃至觀于己身等同普賢大菩薩身(雲雲)。
五相成身。
普賢身。
終文雲。
念誦觀智已畢。
則結普賢菩薩三昧耶印誦真言七遍(雲雲)。
凡一軌始中終以普賢為本尊。
其說炳然。
且置于此。
先案道理。
一代諸教。
悉雖無非釋迦所說。
四十餘年未顯真實。
如來本意唯在法王運啟嘉會時。
至于鹫峰山。
對一圓機正直舍方便但說一乘道。
出世本意于此為足。
若以他尊為本尊者。
似無本意。
何況儀軌之意。
淨治壇地拼線三重中台之上塔婆之内。
置于釋迦。
道場觀時。
觀靈山會上說法華儀式。
觀曼荼羅既以釋迦為中台主。
輪壇印時。
成報佛土。
真如法性。
道場觀時。
凡聖一如。
成虛空會。
三身即一四土不二。
顯于此時。
儀軌始終亦但觀于二處三會說法儀式。
未觀普賢從東方來。
以之思之。
儀軌正意未必普賢為本尊欤。
今謂普賢者。
應是大普賢地。
大日即是久成釋迦。
其成本尊加持等普賢者。
且依金剛部。
明薩埵成身欤。
私檢對受記。
成金剛成本尊加持灌頂系鬘出六例。
其第三雲。
三者三十七尊中随修一尊為門而入。
先用其尊種子三昧耶形之身其本尊身其加持灌頂系鬘。
次用四部加持灌頂系鬘。
次用大日加持灌頂系鬘。
後成大日。
謂略出經·真實經說金剛薩埵法是也。
頂經亦同。
此三經中皆用金剛薩埵者準義決有四面大日。
故且以金剛面。
現薩埵身。
舉始兼終。
其實是教王經所說一切如來薩埵現證菩提之法。
故非東方金剛部中金剛薩埵(雲雲)。
師說意趣可謂尤合對記說欤。
持明房說雲。
私雲。
如曼荼羅者釋迦可為本尊(雲雲)。
如五相成身等者。
普賢可為本尊(雲雲)。
問。
此法誦經外可修念誦乎。
答。
案儀軌意不用念誦。
但以誦經為其旨趣。
各記不立别念誦篇存軌意欤。
但有别願者亦持念真言不可有妨故。
師說雲。
或偏誦經不念誦。
或誦經并念誦(雲雲)。
問。
修念誦者為誦經前将誦經後。
亦可持誦何等真言乎。
答念誦用處所持真言可聞師說。
問。
今軌行法兩部合說(雲雲)。
其意如何。
答。
軌意大旨依胎藏欤。
而兼亦說五相成身。
乃爾雲也。
師傳雲。
台藏金剛兩部法即是法華經本迹二門意也。
台藏迹門即理界也。
金剛本門即智界也。
理界智界名依法華本迹二門也。
故法華軌即兼兩部意也。
是則本迹二門意也(已上師說)。
今案迹門中說開三顯一。
聞之三根聲聞破無明惑顯中道理也。
故迹門中多诠理也。
本門中說如來壽命海為旨。
即是報身惠命也。
故本門多诠智也。
又雲可勘之(雲雲)(今案大原禦義也)。
問。
儀軌行法合兩部者。
曼荼羅相亦合二界乎。
答。
私雲。
或雲可爾。
所謂中台八葉台藏也。
多寶塔婆金界意也。
其塔形金界之形也。
非五輪之形。
或法華法(?)中。
二佛一佛。
台界定印。
一佛智拳。
又或曼荼羅如此繪之。
是等皆存兩部兼顯之意欤(雲雲)。
可讀不斷經事。
師傳雲。
修此法時結番可讀不斷經。
常番僧名上番衆。
不斷經衆名下番。
行法時上番在幕内。
讀經誦咒。
下番在幕外。
讀不斷經。
但修法時間下番暫起去。
但随時宜耳。
近代人人不令讀不斷經。
道陵遲在斯。
唯是苦無問訪道人故也。
問。
此法依三部大法而皆可修之哉。
答。
三昧和尚禦說雲。
此法但随行者意。
兩界蘇悉地等行法。
又雲如修耳。
又不加行有何不足乎(雲雲)。
今且附悉地略法。
為自行記取淺極略作法矣。
軌雲。
如來方廣大乘經說。
一切衆生身中。
皆有佛性。
具如來藏。
一切衆生無非無上菩提法器。
若欲修此法。
當具四緣。
一者親近善知識(即是灌頂阿阇梨也)。
二者聽聞正法(即是妙法蓮華經王也)。
三者如理作意(即是瑜伽觀智也)。
四者法随法行(謂修奢摩多毗缽舍那。
則堪任證無上菩提)。
先灌頂。
文雲。
應當先入大悲胎藏大曼荼羅。
并見護摩道場滅。
除身中業障。
得阿阇梨與其灌頂(文)。
次受法。
文雲。
即從師受念誦儀軌三昧耶護身結界迎請供養。
乃至觀于己身等同普賢大菩薩身(文)。
次簡擇行處(如文)。
次作壇(如文)。
私雲。
此中有二種。
一者七日行事地壇。
二者一日手印水壇。
其略壇文雲。
或在樓閣或盤石上船上佛殿中○則不應簡擇。
惟建立四肘曼荼羅。
乃至十二肘。
高量如前所說。
可十二肘量。
次莊嚴壇場。
次安置尊像(曼荼羅如左出)。
次辨備供物(如文)。
次着淨衣。
次護身。
次入堂禮佛。
先到佛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