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曼荼羅并道場莊嚴。
軌(不空。
雲雲)。
其念誦處地堀深一肘半。
地中若有瓦礫骨灰毛發及諸穢物等。
并須除之。
若無還取本土。
填滿築令平正。
土若有餘其土吉祥。
以瞿摩夷和好土泥地面令平正。
又取瞿摩夷和水。
誦無能勝陀羅尼二十一遍。
加持瞿摩夷○加持已。
從東北隅起首右旋塗之。
塗已取觸葵葉或蓮子草葉。
揩拭令其光淨。
于上取白粉和水。
以繩分九位拼之。
石磨白檀香用塗九位。
其九位者。
中央安毗盧遮那佛位。
右邊安觀自在菩薩位。
觀自在後。
安慈氏菩薩位。
毗盧遮那佛位後。
安虛空藏菩薩位。
此菩薩左邊。
安普賢菩薩位。
毗盧遮那佛位左邊。
安金剛手菩薩位。
金剛手位前。
安文殊師利菩薩位。
文殊師利右邊安除蓋障菩薩位除蓋障菩薩右邊安地藏菩薩位。
是名九位。
并用白檀香塗之。
以為延請賢聖之位耳。
上安帳蓋。
四面懸幡。
道場四邊。
晨朝奉獻乳糜。
齋時獻酪飯并甜脆食及以諸漿面諸果子。
四門安四香爐。
四隅安四淨瓶。
盛香水插花或青葉樹技。
以為供養。
四角燃四蓋蘇燈道場前念誦者座。
安置阏伽香水兩境。
所盛供養。
取金銀熟銅瓷器。
或新瓦螺杯。
或新淨葉。
餘并不堪。
欲盛食時。
先淨洗器覆之。
以香爐熏内。
既盛食已。
又須香煙熏之。
以無能勝陀羅尼加持水灑之則于壇中。
右旋布列。
然後于壇前安卑腳床子。
去地半寸或籍以淨茅席。
念誦者坐之(雲雲)。
私依文圖之。
下道場觀文雲。
四門四隅各四菩薩及八供養以内外供養(雲雲)。
依此文者。
可安四攝内外八供養菩薩欤。
二卷軌上雲畫像品第七。
先須畫像擇取吉善好月好時日。
于晨朝起首畫像。
好月者。
正二三四五八十二月等。
好日時者。
日月蝕時。
或地動時。
或鬼宿合日。
或白月十五日二十三日等。
即喚畫師。
先沐浴了。
與三昧耶戒。
便與三昧耶灌頂。
每出入常須洗浴換衣。
亦不得還賈。
其畫物自疊。
或好細布絹等物中。
如法畫之。
一依圖上如左。
其所畫絹氎等。
大小随意。
中心畫大圓明。
作白色。
又于大圓内。
分為九院。
八方置寶瓶。
于瓶口中插以名花。
上三股縛折羅。
中心圓外四隅安四寶及輪。
皆以嚩折羅相拄。
寶瓶及嚩折羅腰繼彩帶垂之。
内圓明中畫毗盧遮那如來。
首戴五佛冠。
種〃寶花光焰。
于七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手結法界印。
左圓明中畫白傘蓋佛頂王。
首戴五智冠。
左手執蓮花。
于蓮花上安置傘蓋。
右手揚掌向前。
半跏趺坐。
其身及頭光如五色車輪形。
右圓明中畫最勝佛頂輪王。
首戴五佛智冠。
種種莊嚴。
背圓光及以通身光。
狀如車輪。
具種種色。
右手持蓮花。
于蓮花上安八輪寶輪。
光焰圍繞。
于蓮花上結跏趺坐。
左手揚掌。
中圓明前圓中畫尊勝佛頂。
亦名除蓋障佛頂輪王。
于蓮花台上結跏趺坐。
作白肉色。
兩手當臍下如入禅定。
掌中承蓮花。
于上安置金剛鈎。
如上頂輪王等。
種種光明五智冠等。
一依瑜伽圖。
皆于白蓮花座上結跏趺坐。
而坐大日如來後圓明中畫放光佛頂。
亦名光聚佛頂輪王。
左手執蓮花。
于花台上畫佛頂印。
于佛頂印上放大光焰。
首帶五智寶冠。
光明等。
一如上說。
右手揚掌。
其尊勝頂輪王。
左圓明邊中畫殊勝佛頂輪王。
左手執鈎。
右手揚掌。
首戴五佛寶冠。
種種莊嚴。
輪光明等亦如上說。
其尊勝佛頂輪王。
右邊圓明中畫廣生佛頂王。
右手持嚩折羅。
左手揚掌。
首戴五智寶冠光焰璎珞等。
一依如上諸尊等例。
光聚佛頂王。
右邊圓明中畫無邊聲佛頂輪王。
右手持蓮花。
于花上畫商佉。
左手當奶房上揚掌。
首戴五佛寶冠。
輪光莊嚴等随意種種嚴飾。
光聚佛頂輪王左邊圓明中畫發生佛頂輪王。
左手執開敷蓮花。
右手安右膝上半跏趺坐。
輪光璎珞同如上說。
皆具大仁相慈悲喜舍。
大圓明下左邊畫降三世尊。
于半月輪中邪立作走勢。
身體青色。
狗牙上出。
四手。
兩手結三昧耶心印。
一手結心印。
一手執嚩折羅(二合)下右邊三角火光中畫無動尊。
于盤石上半跏趺坐。
一目怒出半。
一目似合。
咬下唇。
一邊返出。
赤發交鎖垂下左耳後。
畫肥滿童形。
右手把釼左手執羅索。
二明王中間修瑜伽者坐前安置香爐。
其像向上畫寶蓋。
兩邊六個垂雲首陀會天。
童子形。
半身踴出。
各執香花寶鬘等。
一依如上圖。
或如外觀像法。
修瑜祇者。
觀己身為毗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