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婆是有義。
以法王三昧普現二十五有随類之身。
皆為淨調諸有令入秘藏。
故加傍點也)。
次正念誦(先佛眼。
大日。
本尊。
三部心。
諸天總一字。
又佛眼(字)普賢·文殊·觀音·彌勒。
諸佛頂。
諸聲聞。
諸緣覺。
真言等可加誦之)。
護摩六段。
作法如常。
息災增益可随事(雲雲)。
本尊收。
勸請。
我今稽首請部主大日尊。
本尊釋迦文唯願降臨此。
納受護摩供。
諸尊收(可請供一曼荼羅諸尊)。
護摩真言(可用種字心明)番橧真言(可用台軌真言)後加持(台軌真言。
或無能勝欤)。
次入本尊三摩地。
先觀大日如來五字真言義理。
次思本尊真言義理。
疏七雲婆字門一切諸法一切有不可得故者。
梵雲婆嚩此翻為有。
有謂三有乃至二十五有等。
若見波字。
即知一切諸法皆悉有因緣。
衆緣合故說名為有。
無決定性。
所以者何若法定有。
有相則終無。
無相是即為常。
如說三世者。
未來中有法相。
是法來至現在轉入過去。
不舍本相。
即堕常見。
若說定無。
是無必先有今無。
是即為斷滅見。
因是二見故。
遠離佛法。
今觀諸有。
從緣即是本不生義。
以本不生故。
無作無行乃至無縛無脫。
是故婆字門。
以從緣有故具足一切字門。
若具一切字門。
即是三昧王三昧。
能破二十五有。
釋迦牟尼由此義故。
名為破有法王也(雲雲)。
又雲。
一一字門皆言不可得者。
為明中道義故。
今且寄車字門說之。
如觀鏡中面像。
以本質為因淨鏡為緣。
有影複現見。
是為所生之法。
妍蚩之相現前不謬。
故名為有。
以種種方便推求都不可得。
是名為空。
此有此空皆不出鏡體。
體即一名中。
三相不同而同不異而異。
是故世間論者不能思議。
此真言門亦爾。
以觀心為因三密為緣。
普門海會現前不謬。
故名為有。
以種種門推求都不可得。
是名為空。
此有此空皆不出法界。
故說為中。
三谛不同而同不異而異。
一切方便乘人不能思議(雲雲)。
蘇疏雲。
诃字者。
一切諸法因不可得義也。
一行阿阇梨雲。
因有六種。
如餘論說。
若見诃字門。
即知一切諸法。
無不從因緣生。
是為字相。
以諸法展轉待因成故。
當知最後無依故。
說無住為諸法本。
所以然者。
如中論。
以種種門觀諸法因緣。
悉不生故。
當知萬法唯心。
心之實相。
即是一切種智。
種智即是諸佛法界。
法界即是諸法之體。
不可得因也。
以是言之。
因亦是法界。
緣亦是法界。
因緣所生法亦是法界。
此釋具依字相字義說之。
诃字帶于本不生聲。
字義灼然(雲雲)。
私雲。
波字字相字義可準知之。
吽字義雲。
一切世間但知字相未解字義。
是故為生死人。
如來如實知實義。
所以号大覺(雲雲)。
次根本印明乃至解界奉送等。
已上台藏都壇行法大略如右。
或秘密壇三種别壇準次次而知之。
又大日經第七卷行法可見之。
釋迦别壇。
其壇黃金極令鮮好。
于中畫金剛杵(三古)。
杵上安蓮花。
黃色花上置缽。
缽邊遍有焰光。
若作佛形者。
畫釋迦佛。
又以金剛圍之。
右邊置袈裟(即僧伽梨)。
左邊置錫杖也。
此等諸佛位。
若以釋迦為中。
則佛頂等列。
若次院若随一一本尊中取一為萬荼羅主。
即移釋迦在外餘皆可例解耳。
私雲。
已上别壇持誦不同圖也(着略抄之)。
或依金界者。
有五部都法。
五部随一諸尊随一等行法委可問之。
菩提心義第五雲。
梵号禮忏雲。
阿目伽悉地娑怛(二合)他誐多耶。
此雲不空成就如來。
三摩地禮忏雲。
釋迦牟尼佛此雲能寂。
疏雲。
釋迦牟尼佛是不空成就佛異名也。
金光明雲。
北方微妙聲佛。
大日宗雲。
北方天鼓雷音佛。
義釋雲。
譬如天鼓不作意而能作利益。
此佛利物亦複如是(文)。
理趣釋雲。
婆伽梵一切如來智印如來者不空成就之異名也(雲雲)。
鼓音·妙聲·不空·釋迦。
一佛四名(雲雲)。
私雲。
若五部随一依羯磨部諸尊随一不空成就是也。
一尊形并曼羅。
大日經第一(具緣品)雲。
東方初門中。
畫釋迦牟尼。
圍繞紫金色。
具三十二相。
被服袈裟衣。
坐白蓮花台。
為令教流布。
住彼而說法(雲雲)。
義釋第四雲。
于東方初門中。
先置釋迦牟尼。
身真金色并具光耀三十二相。
所被袈裟作乾陀色。
坐白蓮花作說法之狀。
謂以左手執袈裟角。
如今之阿育王像。
右手豎指以空水輪相持。
是其幖幟也。
此白蓮花即是中台淨法界藏。
世尊為令此教廣流布故。
以此生身幖幟而演說之。
然與本法界身無二無别。
故雲住彼而說法也(雲雲)。
釋迦文法雲。
先作曼荼羅。
其中央畫釋迦牟尼像。
金色之身具四八相。
被服袈裟。
應身說法相。
智手吉祥印。
理手向上置齊前。
于白蓮花台。
結跏趺坐。
普賢文殊觀音彌勒住于四隅。
如台藏說。
各坐蓮座半跏而居于佛前。
有如來缽。
于佛右邊有賢瓶含花于佛後。
有錫杖于佛左邊。
有寶螺各安蓮花上光炎圍繞(雲雲)。
私雲。
大日經第五。
義釋十二可見之。
不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