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經法。
一支度。
仁王經禦修法支度。
曼荼羅一鋪。
仁王經(某)部。
大壇。
護摩壇。
十二天壇。
聖天壇。
天蓋一張(軌雲。
壇上張青色蓋。
稱壇大小雲雲)。
幡二十四流(軌雲。
繞壇懸幡二十四口。
不雲色)。
賢瓶四口瓶帶四條(各長四尺青黃赤綠)。
軌雲。
當四角上置四賢瓶。
金銀銅瓷新瓦亦得。
受一升已下。
滿瓶盛水插枝條花。
用四色缯各長四尺。
青黃赤綠如上次第系四瓶項(雲雲)。
名香(軌雲。
燒沉檀薰陸蘇合等香。
自餘支分如常。
臨時可斟酌)(雲雲)。
一起首時分。
軌雲。
出息災等四法起首日。
如建立軌等說。
然後雲。
如有切要不得依日。
但晝夜分依時建立(雲雲)。
說時文雲。
息災初夜(乃至)降伏日中中夜(雲雲)。
又雲。
若求出世無上菩提修瑜伽者。
晝夜四時。
後夜日中黃昏中夜。
運心供養最為上勝(雲雲)。
一向方。
軌雲。
息災等四法向方(如常)。
此法多分息災(耳)。
一行法。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出金剛頂瑜伽經不空)。
丹州池上兩本私記。
依此儀軌而有次第。
具出如左。
仁王經私記。
前方便(如例)。
次驚覺。
次九方便。
次發願。
次佛部心。
軌雲。
兩手當心(乃至)速得成就。
次蓮花部心。
軌雲。
兩手當心前(乃至)皆悉滿足。
次金剛部心。
軌雲。
右如前印(乃至)令無諸災厄。
次被甲。
軌雲。
又用三部(乃至)疾走而去(令依普通被甲印)。
次地結。
次金剛牆。
軌雲。
右以前金剛部印契(乃至)于頂上散(今依普通用二印真言)。
次道場觀。
觀想。
地結上金剛牆内有大海。
海中有寶山。
山上有寶師子座。
座上有寶蓮花。
蓮花上有七寶樓閣。
有幢幡寶蓋等無量莊嚴。
閣内有大曼荼羅。
四角有賢瓶。
四門各有香爐。
門左右各有阏伽諸供具周匝陳列。
曼荼羅中心有蓮華台。
台上有月輪。
輪上有●吽字。
字變成輪。
其輪具十二輻輪。
變成金剛波羅蜜多菩薩。
菩薩放光照曼荼羅諸尊。
随光顯現。
有圖位别出之。
行人于閣下向曼荼羅。
次三力偈(用普印)。
次普通供養。
次送車辂(想至本尊所居)。
次請車辂。
次迎請聖衆。
軌雲。
右用前三部(乃至)頂上散。
次遣除從魔(如悉地或用馬頭)。
次視三昧耶(如悉地)。
次金剛網。
次火院。
次阏伽。
軌雲。
右以兩手持捧摩尼(乃至)諸灌頂。
次花座。
軌雲。
右以兩手當心(乃至)堅固寶座。
次善來偈。
次重結大界。
次塗香。
次花鬘。
次燒香。
次飲食。
次燈明。
次普供養(軌文但用此印明誦真言五反。
為五供養。
今依别用别印明)。
次贊(四智)。
次入三摩地(用定印)。
觀想。
心月輪上有枳惹字。
字變成般若梵夾。
梵夾漸漸舒大。
舉體成梵夾。
梵夾變成般若菩薩(軌雲。
其菩薩像。
結跏趺座乃至)。
住三摩地。
次根本印明。
軌雲。
又以兩手(乃至)諸佛之母(私謂。
若存略者用胎藏中般若菩薩真言)。
次加持咒(如悉地)。
軌雲。
手持數珠(乃至)頂上戴已。
次正念誦。
軌雲。
然後當心(乃至)心願念(私雲。
若存略者依軌文略數誦大陀羅尼二十一反。
然誦胎藏中明有何妨乎)。
次還珠法。
軌雲。
遍數足已。
即頂戴珠數置于本處。
次入三摩地。
軌雲。
結三摩地印(乃至)即是般若波羅蜜多三摩地觀。
次根本印。
軌雲。
從此卻結(乃至)于頂上散(私謂。
若略者用胎藏中明有何妨乎)。
次部母(用佛眼)。
次塗香。
次花鬘。
次燒香。
次飲食。
次燈明。
次普供養(軌文如前用此一印明)。
次贊。
次阏伽。
軌雲。
對聖衆前(乃至)速至彼岸(私謂。
祈願意耳)。
次解界。
軌雲。
次結前界印(乃至)即成解界(私謂。
今依普通用火院)。
次禮佛次奉送。
軌雲。
次結前三部印(乃至)各歸本土(先車辂奉送次部心奉送)。
次佛部心。
次蓮華部心。
次金剛部心。
次被甲。
次九方便。
次随方回向。
次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