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劫生死重罪。
于須臾頃悉滅無餘。
此陀羅尼印。
所有功德。
我若住于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歎猶不盡。
何況餘人歎之能盡。
若欲修行般若法者。
一食齋戒香湯沐浴。
着新淨衣入于道場。
要當先誦此陀羅尼并作此印。
滿百萬遍。
然後修行餘般若法。
決定成就。
是故名為般若根本。
此陀羅尼印。
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羅蜜法。
故多般若波羅蜜眼。
此陀羅尼印。
悉能摧滅一切障礙。
悉能住持一切諸佛菩薩功德。
故名金剛般若心也(是一印咒筏梨耶思蠅伽法師譯)。
右印咒出陀羅尼集經第三。
或雲仁王經根本印用之(雲雲)。
私雲。
此印相似儀軌印。
于真言者胎藏般若菩薩真言也。
儀軌入三摩地文雲。
結三摩地印。
谛觀圓明鏡智縱廣一肘。
漸遍法界。
布字行列。
右旋次第觀一一字。
光明徹照。
從外向内。
至于地字。
從内向外漸觀諸字周而複始。
至第三遍。
心善寂定。
了了分明。
觀所诠義。
不生不滅一一平等皆遍法界。
非動非靜定慧雙運。
永離諸相。
即是般若波羅蜜多三摩地觀(雲雲)。
私雲。
地字者指何字耶。
陀羅尼之中三處有冒地字。
指此等字欤如何。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不空)雲。
第五明陀羅尼觀想布字輪。
若修行者于此般若波羅蜜多經。
修瑜伽觀智者。
于此陀羅尼從初至末所有文字一一句一一字思惟觀察。
于自心中清淨圓明大圓鏡上。
想一金輪。
外第一重有十六輻。
次第右旋想十六句。
分明顯現。
次第二重有十二輻。
想十二字右旋安布。
次第三重布列于十字。
于中有一地字。
此中意者。
攝前長行乃至諸會大般若等。
為十六句。
攝十六句為十二字。
攝十二字為其十字。
攝彼十字歸于一字。
從廣至略漸減漸深。
一字現前周于法界。
性相平等至究竟故(雲雲)。
以此文思之。
字輪中央可量種子●也。
軌意指此而可雲地字而已。
承曆四年七月下旬。
或人禀受。
大原上綱說雲。
●字者般若種子字。
胎藏以●字為種子。
三摩地觀時布字中心可觀種子字也(雲雲)。
軌文明之。
上師傳如此。
私雲。
依胎藏者或佛部或金剛部别壇。
設雖依别壇。
尚以本法曼荼羅尊可交觀置也。
或行儀首尾附随行軌。
而觀曼荼羅可依本法。
護摩息災。
師傳雲。
本尊段三種合物等末。
誦二谛偈。
少少供之(雲雲)。
護摩真言。
唵地(入)室哩(二合)輸噜(二合)多尾惹曳ソワカ。
伴僧咒(可用經大陀羅尼。
若不讀付。
般若菩薩真言何事有哉)。
後加持二谛品偈。
或不動(雲雲)。
讀經(須讀新經。
儀軌意依新翻之故也。
但依不口付用舊譯。
有何事哉。
彼如法花軌雖依添品法花。
修彼時讀誦妙本等是也)。
随伴僧數。
半念誦半讀經(雲雲)。
一壇場莊嚴。
可奉安置經(作七寶案以經卷置上)。
敷曼荼羅(種子若圖位欤)。
張蓋懸幡(如常)。
大壇護摩壇十二天壇等安立作法(如常)。
新經雲。
嚴飾道場置百佛像百菩薩像百師子座。
請百法師解說經(雲雲)。
舊經雲。
當請百佛像百菩薩像百羅漢像百比丘衆四大衆七衆。
共聽是經。
請百法師講般若波羅蜜。
百師子吼高座前。
燃百燈燒百和香百種色花。
以供養三寶三衣什物供養法師。
小飯中食亦複以時(雲雲)。
私記雲。
一請賢聖○以實身難見故置形像。
以表敬儀。
百比丘下第二明聽衆。
天龍人鬼及四衆又當機法緣發起影向等四衆。
七衆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清信士女也。
請百法師下第三請法師下。
第三請師講說。
百師子吼下。
明供養。
三衣下供養法師。
小飯中食下。
供養飯食(雲雲)。
嘉雲。
百佛菩薩羅但請像。
以其末世七難急故。
若佛在世且請佛菩薩羅漢等身。
何故皆百以應百部鬼。
以應百部鬼神也。
明六種供一百師子聖。
二燃百燈。
三百和香。
四百種色花。
五三衣十物。
六小飯中食。
百高座者。
以有百法師故。
燃香花各有百者以供養百佛等故。
道雲。
百佛百菩薩百羅漢百比丘各百者為應百部神祇所敬也。
四大衆七衆共聽明聽衆(雲雲)。
新翻經下奉行品雲。
汝等諸王。
應作寶幢及以幡蓋。
燒燈散下廣大供養寶函盛經。
置于寶案。
若欲行時。
常導其前所在住處。
作七寶帳衆寶為座置經于上種種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