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卷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释

首頁
    是受施的人,還有所施的物,這就不能為有情作義利了。

    這因為若自若他的有情想,沒有有情想可得,所以就是非有情想;一切有情,都是由五陰諸法和合假相所立的名,依此假名觀察,隻見有五蘊諸法;要是再深細的觀察,五蘊諸法也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

    所以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由此,如來就說為非有情。

    由這五蘊空所顯的真實法性,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要是明了這種理而修行,都是稱法性理修行。

    所以這正是大解脫行、大安樂行,當來正能證得大解脫,得大安樂果;還怎能名苦行苦果呢。

     庚二 離想不成勝果疑 【“善現!如來是實語者、谛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

    複次、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

    ”】 上文所說的諸有情想,即是非想,離于一切的想。

    所以雖說種種法而無所說,雖聞種種法而無所聞,了解也無所了解,修行也無所修行。

    要是這樣,佛現在所說的一切法,豈不是都成了空無利益的嗎?佛知道善現有這樣的疑,就先以佛的勝解來作保證,顯佛所說的都是真實義而有所利益的。

    因為如來是證得一切智的,所有一切無不圓滿,對于世間并無所希求,無須乎用虛诳語來欺騙世人;如來但如諸法真實的理而說法,為義利世人而說法,絲毫沒有所求而說法的。

    所以說:如來是實語者、谛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

    什麼叫作實語、谛語呢?大凡佛所說法,都是不離世俗谛、勝義谛的。

    實語、就是依世俗谛,世間所見聞覺知的,就說是見聞覺知的,是如此就說是如此,是如彼就說是如彼,于一切事理都确實而說。

    谛語、也是依世俗谛而說的,于善法應修、于惡法應斷、于清淨果應證,所謂應修的修、應斷的斷、應證的證,從何因得何果,所說都是誠谛不妄的。

    什麼叫作如語、不異語呢?這是從勝義谛而說的。

    如語、是說一切法如實的真實性,此真實性、是一切言說思量分别所不能到的,其所以有文字的、但為顯真實法性而說,即文字語言而無文字語言可得。

    不異語、就是能随順不乖異于真如的言語,因為依名字言說,才能知道如何能随順真如,如何能證得真如。

    如來依這四種語,為利益有情而說法,毫無可疑,是确實可信的。

    以下,舉佛所證、所說、所思的法來說明。

    佛告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等所說法,等所思法——這三種都是非谛非妄的。

    ”等,是平等普遍。

    佛所成的智、是正遍知,于一切事理性相,平等普遍無不證知。

    依這正遍知、現量親證的法,随衆生的緣就有所說法,以比量所知而有所思法。

    所謂佛法,就可以用這三句來說明。

    如來現前所證、所說、所思的法,都是超過名相分别不可思議的。

    不可于佛所說語言文字的法中,執取是谛實的;然而也不可執為虛妄。

    因為佛所說法,是為顯無相真實義。

    雖不可執所說的法,就是真實義谛;然而依佛所說法,就能離一切虛妄分别、能親證真實法性,也不可執以為妄,所以是“非谛非妄”的。

    比如以指指月,不可執指是月,但是依指的方向就可見月。

    所以,正是說離一切相想,才能成離相想的果,并不是說離一切相想,就空無利益了。

     庚三 真如或證不證疑 【“善現!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無所見。

    當知菩薩若堕于事,謂堕于事而行布施,亦複如是。

    善現!譬如明眼士夫,過夜曉已日光出時,見種種色。

    當知菩薩不堕于事,謂不堕事而行布施,亦複如是。

    ”】 既一切法都是真實,那麼若内、若外、若心、若境,乃至若衆生、若佛,都是無相無分别真如性;既都是真如性,那就平等一律了,為什麼又有佛、菩薩、二乘、六凡:有究竟證的、有分證的、有全不證的種種差别不同呢?佛知道善現心中有這樣的疑,就對善現說:“譬如有人,入于黑暗的室中,就完全見不着什麼。

    應當知道菩薩要是堕于事而行布施,也是同例。

    ”事、就是具體的事實,就是事事物物。

    當知這一一的事物,都是無量無數因緣關系在結合的交點上而現有這種假相,這個假相。

    世人就認為是具體的事實。

    實則他所認的事實,正是他所見的假相;而他不見的無量無數因緣,才是真相。

    而這無量無數的因緣,本盡虛空遍法界的,沒有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的分位。

    要是菩薩不明這法界緣起,空無定相的真理,将取境的心全堕于假相的事中,執有相可取可得。

    如堕于事而行布施,見有能施的人、受施的人、所施的物,有了這種見,就将菩薩的般若智慧光明完全埋沒在無明黑暗中,不見真如性,也就如入暗室中都無所見一樣的。

    但是士夫不見有真如,并不是真如有所阙少,隻是為無明所覆。

    無明有二種:一、真實義無明,就是不明法界緣起一相無相的真實義,于自他一一物都執為是具體的。

    二、異熟果無明,就是不明随業所現的異熟果。

    既于理迷真實義,又于事迷異熟果,所以不見諸法真實性相。

    諸法性相常住如此,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有佛證明也這樣,沒有佛證明也這樣。

    就好像有人入暗室中就都無所見,要是有了光明就能見室中的種種色了。

    雖有明暗的不同,但于黑暗中不見的與光明中所見的都是一樣,并不是暗中原沒有這種種色,在光明中才生有這種種色的。

    所以佛告善現說:“譬如明眼人,經過黑夜而到早晨日光出現的時侯,見種種色。

    所見的這種種色,不是從無而生出來的,隻是由光明而顯現出來的。

    應當知道菩薩不堕在具體事中而行布施,也好像明眼的人,見種種色一樣的。

    ”這一段是顯“明心見性”的理。

    “性”、是一切諸法真實性相,本來如此,絲毫不參加虛妄的,佛與衆生是無二無别的;雖然無二無别,但在衆生位,必須聞法、依法修行,才能成佛。

    成佛的第一步就是見性,而見性的功用就是明心。

    要知道,這并不是說心是一個物件,另用一明來明它。

    所謂明心,就是将一向虛妄分别颠倒的無明心,轉變成圓明的心,所謂轉識成智;如将原來的暗室,轉成明室似的。

    所以,并不是将眼前一切離去,别求見性;當知現前一切,當下就是真如性。

    要離卻以見性,就成損減的妄執;這個心還是無明心,不能證見真如的性。

    所以要将這無明心轉成般若的光明心,明了無修無證的真性,這才是真實修證。

     己二 校福 庚一 持法福勝 【“複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則為如來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則為如來以其佛眼悉見是人,則為如來悉覺是人。

    如是有情,一切當生無量福聚。

    ”】 佛又告善現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對于此法門,于文能受持讀誦,于義能究竟通利,還能廣為他人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就能為如來以他的佛智完全知道這個人,就能為如來以他的佛眼悉見是人,就為如來完全覺了這個人。

    像這樣的有倩,一切都應當生無量的福聚。

    ” 庚二 施身校量 【“複次、善現!假使善男子或善女人,日初時分、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日中時分、複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日後時分、亦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由此法門,經于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以自體布施。

    若有聞說如是法門,不生诽謗,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尚多于前無量無數。

    何況能于如是法門,具足畢竟書寫、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 這是第四重校福,比較前面第三重校福,就更深進了。

    前面是說于每日每日分、舍施像殑伽河沙數的自體,這次是于每日三時分、都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所以比前增廣。

    這次是顯斷一分疑,增一分法身功德的意義。

     佛又告善現說:“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日初時分、日中時分、日後時分,都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由此所集異門,經俱胝那庾多千百劫以自體布施——異門顯異于金剛般若的法門而行布施的。

    ”“俱胝那庾多”、是梵語,俱胝譯為億,那庾多譯為兆——要是有聞說這個金剛般若法門,不生诽謗,生起一念信心,由這種因緣所生福聚,尚且多于前面所說的,以自身布施的福聚,無量無數。

    何況能于此法門,具足畢竟書寫、受持、讀誦、究竟通利,且能廣為他人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的呢? 庚三 廣釋所以 辛一 第一釋所以 【“複次、善現!如是法門,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應當希冀不可思議所感異熟。

    善現!如來宣說如是法門,為欲饒益趣最上乘諸有情故,為欲饒益趣最勝乘諸有情故。

    ”】 佛又告善現說:“這個法門,是希有難聞的,思想議論所不能到;不是有長短輕重可稱的,應當希望不可思議所感異熟果報。

    善現!如來宣說此法門,不是為普通一般人說的,不是為小乘小器說的,是為的要饒益趣向最上最勝乘的諸有情而說的。

    有大資量,一超直證真如法性的根性,所以聽了這法,就能成大利義。

    ” 辛二 第二釋所以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