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首頁
    須菩提,證大阿羅漢果,解空第一,已得空慧,與般若真空妙慧相應,以慧為命,不惟我空慧,乃是三空慧,以此智慧,能續法身慧命故。

     爾時慧命須菩提,聞說佛不可以相見,法不可以聲求,二者甚深之義,恐末法衆生,難以信解。

    故問可會有衆生,于未來世之中,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如是般若大法,末世不無生信之人,自有一類大乘根器衆生,能生信心。

    此等衆生,已達離相無住,本無我法,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故曰彼非衆生,然解雖已圓,修證未極,故曰非不衆生,即現前非不是衆生也。

     何以故,此等衆生,還名衆生,如來說實非凡夫衆生,是名菩薩衆生。

    而能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唐長慶二年,長安興善寺,靈幽法師暴亡,見二使引見閻王。

    王問在世習何業?對曰常持金剛經。

    閻王合掌賜坐,命幽朗誦一遍。

    王曰:“念此經中,而少一章,如貫花之線,中有不續。

    真本在濠州锺離寺,石碑上,可往查對,椟告人間;師壽合終,今加壽十年,歸勸世人,受持此經。

    ”幽既還魂,奏聞其事,奉敕遣使,往濠州查看,果有此六十二字,遂命增入。

    秦譯本無,今據魏譯本增補。

    〔一〕審示竟。

     〔二〕直顯,分二 1、呈悟蒙證 2、正顯本體 1、呈悟蒙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 此斷第十九種,無法如何修證疑。

    上雲無有定法,名為菩提;實無有法,而得菩提,恐疑既無有一法可得,豈佛果亦是無得耶?故須菩提白言世尊,佛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觀此“耶”字,雖似有疑,卻是呈悟。

    故佛言如是如是。

    以空生既悟般若本體,無得之旨,故重言如是以證之。

    1、呈悟蒙證竟。

     2、正顯本體,分二 (1)自性平等 〔2〕諸相平等 〔1〕自性平等,分四 A、親證無法  B、直示平等  C、轉釋平等  D、引事顯勝 A、親證無法 【“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此佛以自證菩提,以顯般若無得之旨,故呼當機之名,而告之曰:“我于無上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無上正等正覺。

    ”“少法”者,對多法言,但非無有三明六通,五眼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法可得。

    乃至少法亦無所得,若有少法可得,是名法縛,則是妄未盡,而理未圓,不名無上菩提。

     問:“如來因中勸修萬行,果上而成萬德,名得菩提,何謂無有少法可得?”答:“楞嚴經中雲:‘譬如演若達多,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怖頭已失,無狀狂走。

    忽然狂歇,頭非外得。

    ’喻衆生無上菩提,迷時本無失,悟時亦無得。

    佛證菩提,亦複如是,安有少法可得。

    ” 壇經雲:“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既無一法可得,甯有菩提可證耶?我佛無得無證,無名可名,是以強名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親證無得竟。

     B、直示平等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法”,即是衆生真性,般若實相本體是也。

    此體生佛同具,迷悟一如。

    楞嚴雲:“衆生本元真如,與諸如來,成佛真體,無二無别。

    故曰平等。

    ” 凡夫不見真性,妄識分别,自生高下;謂迷時為凡則下,悟後成聖則高。

    不知此性能為迷悟所依,不為迷悟所變,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無高下。

     黃蘗禅師雲:“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衆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曆恒河沙劫,終不能得阿耨菩提。

    ”又雲:“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與衆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椟十方界,一切平等,無我彼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滿,光明遍照也。

    ” 傅大士雲:“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起親疏,自他分别遣,高下執情除,了斯平等性,鹹共入無餘。

    ” 心印疏雲:“平等二字,乃諸佛出世本懷,亦此經之教眼也。

    若夫序文,着衣持缽,入舍衛城,次第而乞,此明如來行平等之事也。

    至于次第乞已,還至本處,收衣缽,洗足而坐,此顯如來證平等之理也。

    及乎正宗文中,問答發揮,皆如來說平等之法也。

    即其降心離相,住心無住,乃彰此平等之用也。

    而至菩提無法,輾轉推詳,皆顯此平等之體也,自此之後,雖有多文,無非顯此平等之義也。

    即當機前來,涕淚悲泣,乃信解此平等之用也。

    今者複呈,菩提無得,正悟入此平等之體也。

    ”故知“是法平等”一句,乃如來畫龍點睛,隻要諸人向破壁飛騰而去耳。

    讀是經者,亦不可不着眼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