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以發菩提心者,非但不應取法,亦不應取非法;雙離空有,方歸中道,故于法不說斷滅相。
佛之教人離相,以有相之常見當離,而空相之斷見亦當離,何嘗教人斷滅相耶!
華嚴經雲:“色身非是佛,音聲亦複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諸佛說空法,為治于有故,若複着于空,諸佛所不化。
”此經前來,如來皆談妙有,非有非空,故即有以說空;此後至正宗分止,皆說真空不空,故即空而顯有;則不滞空有,雙離斷常,豈非中道實相,平等般若本體乎。
〔B〕離空見竟。
〔C〕較福勝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
此較量無我福勝,若發心菩薩,以恒河沙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所得福德,可謂多矣。
若心有所著,乃為住相布施,則成有漏之福,感報人天,不到彼岸。
若複有人,雖不能以沙界七寶布施,但能知一切法無我,其福自勝。
知一切法無我者,知人無我,則破我執;知法無我,則破法執;二執既破,即證無生法忍。
于三界内外,不見有少法生滅之相。
即修行六度,亦不住人法之相,一體空寂,湛然平等,忍可于心,故曰得成于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者。
以前之菩薩,寶施有漏。
此之菩薩,法忍為真。
即前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為得無漏福德,故勝。
“何以故”下,征釋福勝所以。
意謂何以故,此菩薩福勝于前?以諸菩薩不受有漏福報也。
“以”因也,諸助語詞。
有漏之福,終有窮盡。
永嘉禅師雲:“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福盡必堕,是以不受。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
此尊者,不了不受福德之義,故複問佛:“雲何菩薩不受福德?”佛告之曰:“須菩提,若菩薩受福德,即是心有貪著,乃成有漏因果,不成菩提。
故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着,方成無漏;是不貪着之故,說不受福德。
”B、離空有以顯平等竟。
C、無去來以顯平等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
此斷二十四種,化身出現受福疑。
上雲:“菩薩不受福德,又雲不可色見聲求,何以如來受九界衆生供養恭敬,現身說法耶?”故以法身無相而破曰:“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前所說,如來者,即諸法一如之義。
如者,如如不動,動既不動,安有去來坐卧之相。
”故征釋雲:“何以故,如來無有去來坐卧之相?如來者,法身理體,周椟十方;既然周椟,則來無可來,去無可去,故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
問:“如來入城乞食則去,歸到祇園則來,何得雲無去來?”答:“雲駛而見月運,月本不曾有運;舟行而見岸移,岸亦何嘗有移。
乃随衆生機見耳!”
金剛解義雲:“如來二字之義,而示以真佛無相也。
蓋真如法身,本無去來。
其來也,心淨見佛,非是佛來;其去也,心垢不見,亦非佛去。
譬如水清月現,月本非來;水濁月隐,月亦非去。
可知人心有清濁,佛本無去來。
其去來者,應現化身也;無去來者,真性法身也。
”C、無去來以顯平等竟。
D、非一多以顯平等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此斷二十五種,法身應身一異疑。
上雲:“法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恐人執著應身,随機應現,示有去來,而生一異之見。
故舉世界微塵,非一非異以破之。
問須菩提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之為微塵。
在汝之意,以為雲何?是微塵衆,甯為多耶?不多耶?”須菩提就事答言:“甚多,世尊!”此處亦有他本,無“須菩提言”四字,有者居多,故今從多數也。
【“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
“何以故”者,征起釋成。
謂何以故,我說甚多;我不執實有故,随順世谛而說多耳,若是微塵衆是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所以者何”,乃重征更釋。
所以不說者是何之故,佛說微塵衆,本無自性,乃是碎世界之所成,非實有體,故曰即非微塵衆;不過假名安立,故曰是名微塵衆。
世界可碎為塵,微塵可合成界,則世界微塵,皆無自性,皆非實有;而衆生無有般若妙智,處處執著。
聞世界着世界,聞微塵着微塵;計世界為一,計微塵為多。
界既